父母猜忌儿女多半是以己度人
(2020-08-09 06:31:35)
标签:
财经父母猜忌以己度人视角 |
分类: 人生感悟 |
父母猜忌儿女多半是以己度人
父母爱儿女。这是天底下最无私最彻底的爱,毋庸置疑。
不过,爱归爱,有些父母在爱的同时也对儿女有猜忌,在儿女长大独立以后。
猜忌是什么?就是猜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
为父为母的,会猜想着儿女对自己不好,因而对儿女不满?
会的,有些父母会这样。
我一个朋友,且称老张,儿子在省城,成家立业了。这儿子有孝心,三番五次建议他们老两口卖掉市里的房子,搬到省城和他们共同生活,免得他担心,也免得他两头跑劳累。但这个老张就不。跟儿子说,我们还年轻,生活可以自理,不打扰你们。但跟我们说的就不一样。他不是怕打扰儿子,而是担心日子久了,儿子儿媳会厌烦他们。到那时就尴尬了,往哪儿去?所以,他要留住自己的窝。
另一个朋友,且称老李。有一儿一女,都自立了。有一回儿子向他借钱。创业之初急需一点资金,希望老爸支持。老李手上有钱,但不借,谎称借出去了,没到期。儿子无奈,很不高兴走了。我们几个哥们问他为何这么绝情?这老兄说,儿子借钱,等于老虎借狗,有去无回。我才不上这个当!
还一个朋友,且称老王,有点小心眼。女儿回娘家每一回送他礼物,钱也好东西也好,都很高兴,说总是送这么多,真不要花这些钱。但孩子走后,他都会一一登记。我们问为啥?他说防止秋后算账。
这样的父母很奇葩,是么?
不过我琢磨了一下这些父母的想法,都是有原因的。
啥原因呢?就是当年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对待父母。他们是过来人,知道儿女会这样对父母,所以怀有戒心,以免上当。
老张年轻的时候父母从乡下来,住不了三五天就得回去。不是父母想回去,舍不得农事,不是,是他们两口子不愿意。老张的媳妇厉害,赶父母有办法,就是不让老人做一点事情,让他们成为这个家里完全多余的人。不让做饭,说你们不会用这些电器,危险;不让打扫卫生,说你们做不好,白忙乎,我得重做;不让接送小孩,说您们不懂城里交通,我不放心。好了,老两口像两个菩萨,除了吃饭就是大眼瞪小眼。老张他父母也不傻,知道儿子媳妇不愿他们久留,住几天就走了。
如今老张老了,儿子大了。当儿子邀请他们去省城一同生活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当年自己的父母,想起他们的难处。他担心自己重蹈父母的覆辙。有一天过不下去了,他们没地方可去,儿子媳妇在外面租个小房子打发老两口,就杯具了。
老李呢,也有故事。他当年买房首付不够,向母亲借钱。钱不多,但不还,一直不还,认为父母的钱迟早是他的。他有一个妹妹,知道了以后也问父母借钱,弄得父母好为难。因为有这个芥蒂,他一直与她妹妹生分。
好啦,日月如梭,转眼小李变老李,正好他膝下也是一儿一女。报应来啦,儿子向他借钱,跟当年一个桥段。但他机警了,不借!为啥?他怕呀,怕儿子像他当年一个德行。怕钱没了,家庭的亲情也完了。所以,他捂紧自己的口袋。
至于那个老王,更奇葩。年轻的时候,他爱人顾娘家,单位上发的啥东西都往娘家搬。他不高兴,但有点惧内,就一直任老婆这么送。后来时来运转,他做了点小领导,慢慢牛起来,就不再怕老婆了。而且奇怪的是,老婆大人慢慢也转移了重点,不再那么顾娘家了。有一回要买房,就怂恿老婆问娘家借钱。小舅子出面阻止,老王朋友大义凛然,说我们这么多年孝敬老人,管吃管喝,全是我们包了。说着拿出一个本子,密密麻麻记了许多页,真真假假反正没人较真。最后的结论是:老人的家产应当主要归我们所有。娘家人懦弱,就这么被说服了,借钱变成了取钱。
如今老王老了,女儿学着当年她妈妈,老是往娘家跑,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他不得不当心呀!如何当心呢?总不能把女儿的一片孝心拒之门外,但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小儿子做点防备。于是,记录在案。当年不是真记录,如今就是真的了。
我说这些故事,人名张冠李戴,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有朋友可能生疑:奇葩的父母咋都让你这个老头遇上了?
没办法,本老头多吃了几年盐,遇上的事情就多啦。
我说这些,不是猎奇,也不是有意给父母儿女亲情泼冷水,不是,而是想提出一个观察人们行为的视角。
但凡把别人想象成美的好的,他自己的内心就是美的好的;反之,但凡猜忌别人,把别人想象成需要时时处处防备的人,那他一般也是他想象中的人,做过他如今要百般防备的事。
用这样的视角去观察社会,无分庙堂之上江湖之远,甚至家庭之间,其结论都是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