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恩不念受恩才不忘

(2019-10-10 10:41:49)
标签:

财经

施恩

受恩

成本

体谅

分类: 人生感悟

施恩不念  受恩才不忘

人们总说升米恩斗米仇,意在劝戒人们不要毫无保留不加限制地帮助一个人。为啥?因为人性贪婪,你倾心付出,养成对方无节制的索取,总有一天满足不了对方的欲望,埋怨于你。

这样的故事,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不过本老头想,单单抨击受恩的一方忘恩负义,有些片面。还应当从施恩的一方提出一些警示才好。

想起朱子家训里有句话:“施恩勿念,受恩莫忘”,觉得很好。要是双方都这样做了,一个勿念,一个莫忘,好人就好做了,大家就都是好人了。

人世间的恩怨如何形成?多半是把这个主宾弄反了,变成“施恩莫忘,受恩勿念”。这就麻烦,非结怨不可。

比如这施恩莫忘,就很要不得。

我有个朋友早年受到领导的关照,资质平平却被升职提薪,做了部门主管。他很感激,跟我们说,这样的知遇之恩没齿不忘。人家说到做到。老领导退休多年,他像晚辈一样一直敬奉有加,逢年过节必定登门拜访,从不空手。有一回老领导病了,他也参与排班,作为家人去医院侍奉。后来该领导不断生病,就不断打电话叫他去照顾。久而久之,他就有点吃不消了,和他的儿女商量请护工。老头在里间听到不高兴了,再见面时就冷着脸,叫我那朋友回去,不要来了。出院之后再上门看望,老头一家也推说睡下了,不便打扰。说起这事,我那朋友苦笑着摇头,说送佛送到西,难呐!

这样的故事也很多,和忘恩的故事一样多。

而且我想呀,施恩者记恩,是造成受恩者忘恩的重要因素。

你帮了别人,给了别人一点好处,就成天挂在嘴上,在兹念兹,谁受得了呀?不仅念叨,还期望别人回报,无休无止没完没了的回报,谁又承受得起?再热忱之人,也有心冷之日;再感恩之人,也有逆反之时。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施恩方勿念,受恩方才会不忘。你施恩者念念不忘,受恩者反倒会忘得一干二净。无他,都是被逼的。

这里面不完全是一个道德良心问题,还有一个感恩的尊重问题,外加一个报恩的成本问题。

你受人恩惠,心生感恩之情,这是人之常情。但维系这种感情有一个条件,就是施恩者对你有足够的尊重。要是施恩的一方总是居高临下,把你当孙子一样对待,甚至一家人都这样一副嘴脸,你就难以感恩下去。

还有,报恩不是偶尔说句话就可以的,须得有相当的付出。除了情感的付出,还得有时间精力的付出,或者人际关系的付出,或者金钱物质的付出,这都是成本。如果成本确实大了,大到报恩者感觉沉重,那这种报恩之心就会衰减。这是唯物主义,客观存在。

明白了这些,但凡对别人有过恩惠的朋友,一定要忘记,就是勿念。即便你忘不了,也要适可而止。

啥叫适可而止?

我又要讲故事了。

我一个远房亲戚,早年我帮了他一个忙,托关系让他大学毕业的儿子进了一个好单位。该亲戚很感激。最初两年来拜年,带上他儿子,还带上几瓶上好的酒。但两年之后,我就不让带酒了,只让带点土产。后来土产也不让带了,告诉他,不要在意礼节,更不要在意礼物,彼此记着一份情意就好啦。我这么断然,人家也理解,就多年没联系了。前两年我家领导身体有恙,该亲戚知道了,祖孙三代一家人来了,又重复当年感谢的话,让我们很为感激。

这个故事说明啥?你体谅人家,人家就会感恩你;你忘掉了施恩,人家反倒不会忘掉报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