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趋炎附热是一种能力——生活的真相

(2019-06-30 03:37:57)
标签:

转载

人与人交往,按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相互需要程度,分为三类:

上交往:交往对象比自己社会地位高、有优势,或者有求于对方。
平交往:交往对象社会地位相当、互不相求,或者能够相互帮助。
下交往:交往对象相对社会地位低,或者有求于自己。

两个因素决定交往关系的相对高低:社会地位和帮助关系。

第一个因素,社会地位,不言而喻,每个人在社会的金字塔中都有一个明确定位。对方的社会地位,自己的社会地位,交往双方彼此心知肚明,周围人也心知肚明。现代社会,人人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但社会地位还是有差别。有层级差别的社会,才是一个高效有序的社会。

第二个因素,帮助关系,大白话,就是看“谁有求于谁”。俗话说:“人不求人,一般高”。如果你有求于他人,自然就处于交往劣势,处于相对低下的位置。因为你期待着,交往带来对方的帮助,带来利益。帮助者、施舍者,是交往优势方,处于高位;而接受帮助者,受施舍者,处于交往的相对低位。

当然,交往关系的上下高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隔壁办公室小李最近见到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谦恭殷勤、热情主动,你很不习惯。仔细一想,小李最近已经提拔为“副处”了,——跟你平级了。人的社会地位会发生变化,相对高低,都是动态的。此案中,小李的角度看,过去的“上交往”,变成了“平交往”。

还有,一门亲戚不再像往年那样频繁登门了。人家家境改善,孩子参加了工作,买房买车,不再需要你家接济了。因为,帮助关系,也是阶段性的,“目的达到了”,交往的必要性和前提不复存在了。此时,并不是说一定要中断原有关系,而是需要彼此调整关系,按新的方式相处和交往。

不要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依照人的天性,没有人愿意“上交往”,而都乐于“下交往”。可以说,“上交往”是出于现实需要,而“下交往”更符合人的天性。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际交往紧张度。

人之所以向往大自然,是因为身处大自然,人与自然是没有互动的,人的内心可以达到绝对的平静境界。但只要与人交往,必定要考虑对方的意见和顾及对方的感受;对方的反应和情绪波动,必然对我们的心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凡是与人交往,必须打起精神,情绪都是需要紧张的,而紧张的程度,也就是“人际交往紧张度”,三类交往也是不一样的。

“上交往”,人最紧张,交往紧张度最高。因为对方社会地位高,有能力影响到你的境遇;为了维持交往的延续,你必须收敛起你张扬的个性;当然,对方也不会随意迁就与你。你必须言辞斟酌,正襟危坐。尤其是当有求于对方,你不得不高度关注对方的感受,察言观色,讨人欢心;对方“高兴”了,才乐于伸出援手。因此,“上交往”,是紧张度最高的,有时甚至是辛苦的。最极端的例子是君臣关系,“伴君如伴虎”,紧张程度好似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没有人真心喜欢这种感觉,都是有所企图,不得已。

“平交往”,相对轻松一些,但也需要相当的紧张度,不可过于漫不经心。如果你选择随心所欲、轻松懈怠,因为彼此地位相当、互不相求或者互有所求,对方也没有必要迁就隐忍,结果必然是关系无法维持。所以,“平交往”,需要礼尚往来,遵循礼节风俗;还要保持敏感洞察,关注对方感受,方能维持交往的热度。

“下交往”,情绪是最放松的,交往紧张度最低,甚至是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机会。因为对方有求于你,以期在交往中受益;或者双方存在巨大的社会地位差,对方有心攀附,于是,他不得不忍受偶尔言语上的冒犯以及礼节上的疏忽和轻慢。有这两条垫底,作为交往的优势方,你不需要察言观色、讨人欢心,因此,情绪是非常放松的。

依照人的天性,既然“与上交往”紧张度最高,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对“与上交往”趋之若鹜?

答案是,利益。

“上交往”,紧张度最高,对人是一种考验和历练,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交往技巧。换一句话,“上交往”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尽管人人都想“上交往”,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素质和能力。那些拥有的人,善于心理调适,技巧高超,游刃有余,而且做到不卑不亢,没有明显的谄媚之态。这样的人,人生道路一般都比较顺利,至少“投入产出比很高”。天生缺乏这种能力的人中,有人受利益驱使,还是“豁出去了”,谄媚奉承,媚态万分,也令人瞧不起;有人则“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不屑于那样”,“咱不是那种人”,他们或许是清高,但实际还是缘于缺乏“上交往”的能力。

“平交往”,有一定紧张度,但难度不大,不需要太多技巧和心理素质。只需要耐心和用心。小心呵护,彼此用心,礼尚往来,互帮互助,天长日久,必能培养厚重绵长、真挚的友情。只要个性不是太偏狭孤傲,自私自利、自狂自大,“平交往”都不难做到。

“下交往”,没有紧张度,最放松。天生热衷于 “下交往”的人,一般自称“不愿意巴结人”,“不求人”,“不拘俗礼”,外人眼里可能是“清高”,但实际上可能是不得不如此,是生活选择的结果,不知不觉滑到这个地步。因为,他们的个性和能力适应不了“上交往”的高度紧张,也适应不了“平交往”的适度紧张,而“下交往”情绪放松,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能找到“众星捧月的感觉”;逐渐地,生活便只剩下“下交往”,也只限于“下交往”,并沉迷于此。这样的人一般命运坎坷,生活之路艰难,付出多,回报少,是福浅命薄的“辛劳命”。更糟糕的是,往往容易被他人利用,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假友谊”,一旦自身失去利用价值,树倒猢狲散,朋友四散,身边空空无人。

“上交往”,姿态底下,精神紧张,但带来利益;“平交往”平等相待,用心投入,培植友谊或互惠;“下交往”,情绪放松,感觉良好,本质是用付出换所谓的“友谊”,最后多半一场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