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永新人肖相文
永新人肖相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615
  • 关注人气:4,8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风险是跌出来的还是杠杆撬出来的?

(2018-10-25 06:07:24)
标签:

财经

股市

平仓

赌博

杠杆

分类: 财经漫谈

股市风险是跌出来的还是杠杆撬出来的?

有个股市专家说,风险是跌出来的。

本老头认真拜读,发现言之有理。

就以股票质押的风险来说,就是跌出来的。

股票质押有规定,质押率不得超过60%。啥意思呢?就是你拿市值两块钱的股票去抵押借钱,人家最多只会给你一块二毛钱。为啥不给你两块,也不给你一块五?就是怕股票下跌,处置你的抵押物不能偿还债务了。

这个规定相当保守,相当稳健。你想呀,要股票跌去差不多一半,才会暴露债务风险,这要跌得多惨才能够?

但是,我国的股市特别,一些股票腰斩的情形经常发生。比如时下股市跌跌不休,许多股票就被腰斩了。啥叫腰斩?嘿嘿,就是逢中一刀,一分为二。一半给你留着,另一半随风吹啦!

这就大事不好啦!没有拿股票去质押贷款的上市公司,没关系,自己的财富缩水,有苦自己咽就是。但拿了许多股票去质押的公司,人家就上门来了,说你的股票跌去许多了,触及平仓的红线了,我们要处理你的股票了。这就危机啦!有的大股东因此会成为小股东,失去对公司的控制,公司会因此陷入全面混乱。这样的情形多了,危机的信息传导到股市,人们就会争相抛售,形成踩踏效应,危及整个股市的信心。

这就是专家说的跌出来的风险。

据说,A股上市公司的质押率达到97%。意思是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拿股票去质押借款。当然,质押的股票总的市值不多,大约伍万亿,占A股总市值大约45万亿的九分之一。

但另一个数据很吓人。三月份有一个数据,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整体质押比例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136,质押比例在70%以上的有10家。看起来都是小意思。但很显然,这些质押率过高的上市公司在这一波暴跌行情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救急措施,就可能会被平仓。

本老头在这里喋喋不休复述这些金融常识,居心何在呢?

我想质疑:这样的风险到底是跌出来的,还是杠杆撬出来的?

窃以为表面上看是跌出来的,背后的实质却是借钱借出来的。

何以言之?

的确,股市要是不跌,一个劲地涨,股票质押被平仓的风险就不会存在。即便不大涨,能够微涨;即便不涨下跌,只要维持横盘调整的格局,也不会出现这样危机的局面。但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我国的股市投机性质十分浓厚,涨起来固然疯狂,跌起来同样疯狂,甚至更加疯狂。本来股指涨跌就像晴天雨天一样,人们应当习惯,但我国国情特别,只能涨不能跌,一跌就人心惶惶。

为啥呢?有三条。

其一,大量散户炒股。这些散户大多不着眼于分红,只想低进高出赚大钱,而且操作过程中不看基本面,只看消息,只管跟风。一遇利好就大量买入,不管不顾;一有风吹草动就全盘卖出,跑得比兔子还快。这样的国情,很容易造成股市剧烈的动荡。

其二,大量的上市公司搞股票质押融资,大量的机构甚至散户靠借钱炒股,整个股市的杠杆作用十分巨大。在高杠杆驱动下的股市,很容易疯涨起来。历史上,我国的股市多次疯狂,上证综指曾今达到六千多点高位。疯涨的结果是疯跌,大量散户被割韭菜。试想一下,如果上市公司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稳健经营杠杆率不搞那么高,如果股民有多少钱买多少股入市的资金基本为自有资金,股票下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恐慌了,股市也就比较平稳了。

本老头有一事不明。上市公司卖股权融资了,照理有钱了,50万亿的市值不都是上市公司从股市上弄来的钱么?照理不需要再借那么多钱了。可偏偏越是上市公司越是疯狂借钱。可见许多上市公司的扩张失去理性。

其三,我国股市一直被高估。有专家分析,按照分红率的水平我国上证综指只配三千点左右,股民所得红利勉强可以补偿银行利息。以此计算,我国股市一直被高估了,而不是低估。但广大股民习惯了高估,以为市盈率3050倍是很好的价位。一旦股市回归理性回归价值,股民们就恐慌了,就认为狼来了,要赶紧跑路。

三条之中,最为关键的是高杠杆。

当前多方努力救市,股市再次如火如荼,是耶非耶,真不好定论。

本老头觉得股市要抢救,更要改造。而改造的第一要务是去杠杆,至少要降杠杆。要严格限制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降杠杆会降股指。要经得起这个阵痛,不要再用股市泡沫粉饰繁荣,这很危险。

当下,想炒股的朋友要有点定力。在股市赌博的性质没有淡化之前,这里杀气太重,大涨的另一面就是大跌。别老想着抄底然后逃顶。抄底不知底在何处,逃顶更不知顶在何方。不是我们没本事,而是我们中的许多没赌博的本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