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接融资上去了间接融资为啥没下来?

(2018-05-28 03:42:08)
标签:

财经

杠杆

公众公司

代理人

银行

分类: 财经漫谈


大家知道,我国过去直接融资不发达。企业资金不足就向银行借款,搞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有个毛病,有固定利率,有固定期限,到期就要连本带利归还。这对企业连续经营不利。于是,这些年国家鼓励直接融资,特别是鼓励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等于卖公司的股权,这样筹集的资金就是资本金,不需要归还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有三千多家公司在沪深两地上市,2017年底总市值达56.69万亿。本老头知道市值不等于上市企业筹集的资本金,但上市企业通过股票发行和后来出售持有的股票所筹得的资金,应该是天量。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组数据,就是每年的新增贷款量也是天量。2016年新增贷款12.65万亿,2017年新增13.53万亿。今年会增加多少,肯定不会低于去年。

如果说新增贷款的绝对数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就看看上市企业的负债率。本月11日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17年末,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0.05%,其中,国有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24%。负债率60%以上,这就偏高了。更有人对已公布2017年上半年财务报告的沪深1247家上市公司做过详细统计,其中有384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据说,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0%以下比较合理,一旦超过70%“警戒线”,则说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危险了。

照理,企业上市有钱了,应当不需要再向银行借钱了,银行的贷款应当有所下降,至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蹭蹭上升。但蹊跷的是,这些年一方面发行股票的企业越来越多,筹集的资本金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有许多上市的企业向银行贷款也越来越多,负债越来越重。

本老头想问的问题是:从股市上筹集了这么多钱的公司为啥还要借这么多钱?

也许有朋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经济总量大了,企业负债自然也大,不足为奇。这个说法不能服众,至少不能说服本老头。因为这里说的是负债率,是百分比,与总量没关系。记得九十年代初,企业的负债率也是在六十左右,那时没有一分钱的直接融资。这就意味着股市发展几十年,直接融资上去了,间接融资的比例一点都没有降低。

回答这样的问题,本老头没有详细的数据来支撑,只能猜猜猜。

我想呀,一是投资需要。许多上市公司从股市拿到钱以后,再去银行借钱,雄心勃勃迅速扩张,甚至野蛮扩张。许多公司上市之后三五年就ST了,原因之一就是盲目扩张所致。

二是投机需要。这些年有些上市公司向银行借钱不是实体经济需要,而是为了投机。把钱投向股市楼市,大肆炒作投机套利。

三是消费需要。啥消费呢?实际上就是高管层的消费,包括他们的个人报酬。研究一下这些上市公司,上市之前多半是低消费低报酬的,一旦上市身价就不一样了,各级管理层不拿工资拿年薪了。这一拿,卖股权从股市筹集的那点钱差不多就玩完了。要搞项目,兑现对股民的承诺,就向银行借钱。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之后,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啥会这么不负责任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公司投资也好投机也好消费也好,风险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足,有点不负责任的样子。这些公司可是他们自己的公司呀,怎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认清上市公司的本来面目。上市公司不是私人公司,而是公众公司。它的股东有许多,管理层只是少数股东之一。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还不是股东,只是职业经理人。上市公司实际上是少数股东受全体股东的委托在那儿营运在那儿管理。他们的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但另外可能还会有自己的利益。比如几个管理人员决定大干快上,推动股价呼呼上扬。然后呢,就瞅准时机减持,把手中可以抛售的股票在高位抛售套现,先把自己的荷包装满。至于公司未来发展,尽力而为,真的不行了,自己也没啥遗憾。只要冒险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可能超过这种冒险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他就有可能这么干。这样的情形太普遍了。至于别的猫腻,罄竹难书。

总而言之,但凡上市公司,多半是代理人在决策在管理,个人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这就从机制上留下一个缺口,诱使管理人员搞短期行为为自己谋利益而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朋友们可以观察一下,但凡个人绝对控股的公司,多半谨慎负债,反之,越是大众化的公司,借钱越是大胆。

尤其是,我国有大量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全部是代理人。他们的利益完全与当期的业绩挂钩。这就很容易诱使他们借钱扩张,把当期业绩做大。

说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又来了:银行为啥愿意借钱给这些上市公司呢?

本老头干了一辈子的银行,知道一点内情。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银行放贷款首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有贷款需求,立即满足。上市公司没有贷款需求,有些银行还会去游说推销贷款。

银行为啥对上市公司情有独钟?因为实力雄厚。上市公司体量一般比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还因为信誉可靠。上市公司能上市,是经过严格审批的呀,当然可靠啦。银行认准这两条,上市公司在银行就都走绿色通道啦。

好了,一个想借款,一个愿贷款,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不往上升,几乎不可能了!

如今中央整治高杠杆,我以为关键问题还是要整治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对上市公司和银行的管理监督,这个才是根本。一定要要通过强有力的立法执法,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不敢也不能盲目负债搞短期行为为自己谋利益,使得银行的行长经理们不敢也不能为了短期的业绩不仔细分辨风险盲目向企业放款。只有这两方面不敢也不能,高杠杆才能逐渐降下来。不从机制上下功夫,高杠杆今日降了去了,明日又会回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