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基础是儿女讲感情父母讲道理
(2017-07-24 08:30:09)
标签:
财经孝顺经济基础感情道理 |
分类: 人生感悟 |
孝顺的基础是儿女讲感情父母讲道理
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本老头这回说说孝顺。因为人老了,对这个词就十分敏感。
对父母长辈孝顺是人类独有的品德,动物界没有孝顺这回事。灵长类智力最高,也只是容忍老的猴子在族群里生存。如何生存,只看你自己的能耐,没有那个小猴子帮你,说你爬不动了,我去找点果子给你吃,没有这回事。而别的动物,老了之后就会被驱逐,甚至被后辈当做食物吃掉。这个是很可怕的。独有人类可爱,老了之后有子女赡养,谓之孝;不仅有人赡养,有的儿女晚辈还十分听话,谓之顺。
本老头经常想,人类之所以伟大,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有孝顺的品德。因为孝顺使得人类寿命延长。寿命长了,才能积攒知识经验,并将积攒的这些文明传递下去。要是人类也像老虎豹子一样长大了就要欺师灭祖,把老爹老妈干掉,尤其要干掉老爹,恐怕至今还茹毛饮血,与禽兽为伍。
但人类的孝顺品德发展到今天,在我们这个神州大地遇到危机,好像孝不下去了,更顺不下去。其实不是好像,是真的孝顺不下去了。大量的案例已经佐证了这个结论。
为啥?本老头无力分析宏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有历史的,不敢说,留给专家们说,以便赚银子。本老头只说点微观的,认为孝顺的存在需要孝顺与被孝顺这对矛盾的双方都要有点感情,还要有点理性。如今的人心不古,孝顺滑坡,多半是这两个方面该讲感情的不讲感情,该讲道理的不讲道理所致。
我这里讲两个故事,说明孝顺是如何沦落的。
我们邻村有一个老太太,四个儿子,都很魁梧,站成一排就是一堵墙,一般人逾越不了。但老太太没饭吃。最后的几年老太太腰不好了,双手撑两个小木凳,左邻右舍讨饭吃。村干部看不下去,就找这些像墙一样的儿子。谁料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不管老太太。老大说,老二读了书,读到高中,应当老二供;老二说,老三娶媳妇多送了彩礼,应当老三供;老三说老四多分了一间房,当然老四要多出力;老四说老大是长子,父亲去世的时候一定得了家里的积蓄,老大不供谁供?转了一圈回来,老太太还是没人供,照样撑木凳去讨饭。村长说,这一家,迟早绝户。
这种儿女多了没水吃的现象在农村很常见。其实不止农村啦,许多有文化有地位的城里人,也会因为赡养父母几个兄弟姐妹闹上法庭,丢人现眼。
争执的症结不是要不要赡养的问题,而是应当由谁赡养的问题。好像有一个共识,应当由得到好处最多的儿女去孝顺父母赡养父母。许多不孝子孙正是抓住这样的理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兄弟姐妹多了,如何公平地赡养父母,的确是一个问题。不过本老头想,如果做儿女的有感情,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够回顾一下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那种养育之恩计上心头,可能就不会过于计较公平得失了。即便有不公平的地方,你退一步思考问题,就当只有我一个,如何?不是一样要一肩担负起来么?你要是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不公平,可以呀,一边赡养父母,一边采取行动,宗族调解、行政干预、法律判决都可以呀,万不可你不负责我也不负责,叫老爹老娘喝西北风。
这个故事就是儿女无情,罔顾孝顺。
另一个故事,也令人深思。
一个老乡,在城里退休。养有一儿一女,拼成一个好字。但他的老景并不好。老两口好像无儿无女,孤独得很。楼上楼下大家都知道他儿女双全,但很少有人看到他的儿女。我们是老乡,有点来往,就知道他的一些情况。
像许多家庭一样,他的老大是女儿,从小就很听话。读书好,工作也好,后来家庭也好,而且对父母更好。早年刚结婚那阵子,家里缺什么,全是女儿买。儿子哩,因为从小娇惯的缘故,就不太懂事了。八十年代还有顶班一说。这孩子好不容易熬到中学毕业,接了他老子的班,也算旱涝保收。后来娶妻生子,而且还生了儿子,我那老乡就一门心思在儿子孙子身上了。前些年老头子做出一个决定,要求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一千元。
这个决定就引起家庭矛盾了。本来这个女儿女婿真的不错,每年给家里的资助真的不少,不会少于每月一千。但一当老头子开这个口,而且说这是法定义务的时候,女儿受不了了。凭啥?老两口都有退休金,为啥要我每月付一千?其实大家都清楚,老两口不需要钱,但儿子一家需要。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抽烟喝酒打牌,工资月月光。孙子在老人这儿,全包。老头子的心思是存点钱给孙子以后读书。但不能以孙子的名义问女儿要钱,就弄出这么一个法定义务了。
这事弄得一家人不愉快。女婿聪明,从不过问。但有一回与我说了,想请我去说说老头子,不要这么偏心,叫女儿难过。我这人简单,真就去了。老乡虽年长许多,我照样说他。但人老了以后,有个想法就很难改变。他的理由是,女儿一家过得好,应当资助娘家的侄子,这可是她唯一的侄子呀!说到最后,这老乡来了牛劲,说不给就告她。后来他女儿看到我,说叔呀,别说了,我给他钱就是。从此以后,女儿每月一千,不是点钱,是转账。女儿一家不再上门了。
这个故事就是父母无理,糟蹋孝顺。
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是家务事不能完全讲理,还要讲情。一旦讲情,外人即便是清官也说不清了。但是,本老头认为家务事要处理好,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讲理。讲理是基础,讲情是辅助。如果本末倒置,只讲情不讲理,最后可能情也没了。
在这里,有儿有女的父母对儿女一碗水端平就非常重要了。这个不仅是道理,也是感情。一碗水你不端平,就会伤感情,伤孩子。
说到这里想起电视剧中的樊胜美。这个樊胜美真是孝顺呀,自己那么苦,还那么掏心掏肺地接济家里,实际上是接济哥哥一家。但这样的孝顺是电视剧里的,现实中恐怕难找。为啥呢?这样的妈妈,眼里只有儿子一家,全然没有女儿的苦难,这个女儿的孝顺还能够坚持下去么?儿女的孝顺不是没有条件的,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父母的公平,还有一视同仁的感情。如果父母完全把儿女当还债人,恐怕孝顺就会变味,久而久之就会渐行渐远。
家庭的公平问题多半在经济上。这里就不得不说老人的积蓄问题。人老了,会认为钱非常重要,是最后的保障。这个可以理解。但钱再重要,不如人重要。所以妥善处理积蓄至关重要。
我母亲没有钱,她在离开家乡随我进城生活的时候,身上只有五千元。不过九十年代一个农村老太太有五千元也不算少。她分成五等份,我们四兄弟的孩子每人一份,我们的哑巴姐姐一份,当面撒尽,一分不留。然后说,以后就吃你们穿你们了。
这是一种处理方式。对于没有积蓄或者甚少积蓄的朋友,可以借鉴。反正你没什么钱,不如全部撒干净,做个无产者,反而没有是非。至于有许多钱的朋友咋办?哈哈,好办啦,来个裸捐不就结了?开玩笑啦!相信有能力赚这许多钱就有能力处理好这许多钱。
本老头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独生子女一个,老了膝下寂寞。但也好,大家的权利责任义务非常清楚。而且孩子知道,父母一辈子靠工资吃饭,有积蓄也有限,所以没指望从我们这儿继承什么。看到一些多子女的父母崽多没米吃,心中暗暗庆幸。所以写这篇博文,有点站着说话的意思,抱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