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救灾嘉年华能感动老天爷么?
(2015-06-19 05:46:24)
标签:
财经抗灾救灾媒体监督责任社会进步 |
分类: 时事评论 |
抗灾救灾嘉年华能感动老天爷么?
进入夏季以来,雨水多,全国范围每天都有发生水灾的地方。于是我们在电视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必备的新闻,就是抗洪抢险,救人救灾。说这个地方一辆车子被雨水冲到河里去啦,那个地方有栋房子被山洪冲垮啦,这个地方洪水淹没了庄稼一片汪洋啦,那个地方水位超过警戒线老百姓撤离啦,天天是领导干部指挥抢险,到处是消防战士冒雨救人,好不热闹,好不感人!
伴随着这些感人画面的是我们主持人高亢而激越的声音,好像这些俊男靓女们都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让我等坐在电视机前,首先是紧张,继而是感动,感动之后又有庆幸的感觉,连最简单的饭菜吃起来都觉得有滋有味。
这的确很容易感染人。你看我们的同胞处在这样的危难之中,有个司机站在被洪水淹没的车顶上,生死莫测命悬一线。就在这危急关头,我们的领导干部来了,我们的消防官兵到了,大家不顾个人安危舍身相救,结果遭灾的群众都平平安安,天灾无情人有情呐!你说我们这些坐在风雨不侵的温室里享受着太平生活的人怎么能不由衷叫好并心生感激?
不过,凡事有个度,过度了其边际效应就会递减。不仅正面效应会递减,甚至还会发生反作用。就比如这自然灾害的报道,适当地报道一下,反映官民同心军民同力,是正能量,但说多了,天天说,老百姓就会起疑心:怎么天天有水灾到处有水灾?都是老天爷的错?是不是我们该检讨一点什么?
其实,我们真该检讨检讨!
如今的神州大地,真是奇葩。下场暴雨,就说水灾了,到处涨水,农村冲垮桥梁道路,城市就到处积水看海。老天爷看到这个状况,也于心不忍,就收了雨水,推出太阳。可要是太阳连续照个十天半个月,也不行,就旱灾啦。城市还没什么,广袤的乡村就艰难,到处土地皲裂,牲畜死亡,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什么原因?绝对不能完全责怪老天爷,有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检讨一下绿化工作做得如何,植被保护得怎样;我们应当检讨一下水库的建设是否有进展,是否还停留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时代;我们应当检查一下所辖大小河道的通畅情况,是否有严重的淤积与人为的堵塞;我们应当检讨一下城市建设的宗旨,是否过于表面文章忽略了地下工程;我们应当翻翻城市的下水道,看看到底能够经受多少年一遇的暴雨冲击;我们还要检讨一下城乡建设有没有规划,如果有规划到底执行得如何,是否有大量的违建带来了水灾;我们更要未雨绸缪看看治下的老百姓都居住在什么地方,居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这样的村庄和这样的民房能不能经受住暴雨的袭击,确保父老乡亲安然无恙。我们再不能事事归罪于老天爷了,动辄就是多少年一遇。去年发生的灾难今年再次发生,又说成是五十年一遇,或者百年不遇。
谁去检讨?首先就是媒体呀!媒体作为新闻监督的载体,对社会管理者来说应当是医生,应当是啄木鸟呀!
可我们的媒体水灾时说抗洪,旱灾时说抗旱,都慷慨激昂,高唱赞歌。从没有哪个记者在采访完当地领导的可歌可泣事迹之后顺便问一下:怎么下这点雨就水灾了呢?怎么出几天太阳就旱灾了呢?没有,我们的记者牢记不添乱的宗旨,突出正能量!可这是正能量么?产生灾害的原因不去分析,能够改进的工作不揭示出来,只是一味地粉饰太平,能有太平么?
地方的各级领导,恪尽职守要靠自己的觉悟,也要靠外界给予的压力。在我们现行的体制下,各级领导履职会自觉感受来自上级组织和领导的压力。这个压力是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但仅有一种压力不够,很不够,应当有多方面的压力,形成立体的合力。在这里,来自媒体的新闻监督压力应当是很有效的压力。
所以本老头呼吁加强媒体监督的力量,完善媒体监督的功能。比如像焦点访谈一类的节目,不要再歌功颂德了,让这些节目保留一点针砭的功能。
说到这里,本老头突发奇想,下次报道抗洪抢险的时候,现场问县长市长几个为什么,看看他们是否会出汗。同时也对比报道一下同样发生暴雨袭击的地方,人家那儿娃上学牛吃草,什么事也没有,然后发掘一下为什么。
只有深刻发掘背后的原因,针砭时弊,才能促进官员们施政,增进老百姓的福祉。似目前这样灾难来了就搞成抗灾救灾嘉年华,坏事不能变为好事,不能,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就在昨天,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第一大城市上海也泡在雨水之中。居民们打开窗户就可以看海,走到一楼就可以游泳。记者站在齐靴深的水中报道上海市政出动了多少人员,带来了多少设备,消防战士是如何扶老携幼,如何奋不顾身,继续上演着嘉年华!
也许上海的领导也在反思。但为什么不让媒体做真正的媒体,把官员的反思与民众的疑问连接起来呢?这不是更好的反思么?
我们总是秉承内外有别的原则,有事就在内部解决,对外总是永远正确。这样不好。时代变了,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一下行政的方式。利用民众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你这样天天打悲情牌,唱抗灾歌,感动不了老百姓,更感动不了老天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