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企高管的薪酬还是要让市场去调节

(2014-08-30 06:09:09)
标签:

薪酬改革

国企高管

跳槽

自由竞争

财经

分类: 财经漫谈

国企高管的薪酬还要让市场去调节

有报道说,国企高管的薪酬要降了。

降多少呢?说出来吓死你,奥不,是乐死你,降70%,保留30%!要是原来的年薪是100万,就要砍掉70万,只给30万。

人们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闻乐见奔走相告 ,简称普大喜奔。

哈哈,终于等到这一天!哈哈,你们这些吃冤枉的也有今天!保留30%?拿30万?还是太多,应当进一步降低,给个五万八万就可以了,这比农民工还是强多了。

大家有一种快感,类似当年毛主席领导湖南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畅快淋漓。

老百姓叫好,是因为这些年有些国企的高管真的拿得太多了!有人一年拿了四五百万。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工人一个农民的年收入是二到三万,他得干二百年,至少五代人!

有人说,国外大企业的高官会拿得更多,不要说100万人民币,100万美元也不鲜见。以银行为例,香港汇丰银行的行长拿多少?美国花旗银行的行长拿多少?远不止100万,美元!而盈利的水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超出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

只是本老头要指出的是,这里面有一点中国特色,如果考虑到了这点中国特色,你也会觉得人家拿100万美元无可非议,我们拿100万人民币就可非议了。特色之一是国企,既是全民所有的企业,老百姓就有权说话。特色之二是高管由组织任命,并非由市场竞争,组织任命拿高薪就有权力自肥的嫌疑。特色之三是国企的盈利许多是靠国家政策的保护,而非自由竞争的结果,所以凭业绩拿高薪也说不过去。

不过尽管如此,本老头还是觉得在薪酬上由国家出面拦腰给国企的高管们一刀,有点欠妥。国企高管要降薪,但不是这样由政府举着屠刀去砍,而应当在改革国企的机制上下功夫。

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同志们,什么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就是一切生产要素的定价和流动政府不直接介入,由市场去调节,让价值规律起作用。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高管资源又是人力资源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国企高管作为人力资源,应当由市场去调节,而不应当由政府来任命。同样的道理,高管的薪酬自然也要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政府下文件。

其实,这样的运行机制不是创新,而是现成。因为是国企,国家要管理好,要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没有错,但不一定非要通过任命高管来控制。可以设董事会,可以设监事会,代表国家这个主要出资人来监督。这些人由政府任命,拿政府规定的薪酬,而高管经营人员,向市场招聘,薪酬由市场定价。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团队都是高管,都由政府任命,然后都拿高薪,而且这个高薪还与业绩挂钩。好了,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谁也不会说一个不字。

要这样严格区分经营与监督这两个团队,有点困难。困难在哪儿呢?就是权力不能自肥了!目前国企高管是一大块肥肉呀.在政府部门呆久了,上升无望了,组织上又觉得亏待了他,就会安到国企去做个副职,或者在董事会监事会挂个职,做高管拿高薪,皆大欢喜!至于懂不懂,能不能,都无所谓。

如今老百姓有意见了,好了,就说要降薪,把所有高管的薪酬降下来,均贫富。这样可以么?不行呵!这样干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真正的经营人才就会流失。以银行为例,如今外资银行遍地开花,要是国有银行薪酬太低,各级各类的人才必然人往高处走,跳槽到外资银行去。有些朋友讥笑曰,让他们走好啦,国有银行有政策保护,不在乎几个会算数的人。可是,我们打算就这样办国有银行么?不是的,我们一直在市场化,一直在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人才,老九不能走,真的不能走呀!

说到这里,本老头就想到我们许多改革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总体战略上的考虑,缺乏前瞻性。如果这次国企高管的薪酬改革真的如报道所言,一刀切个拦腰,而不在营运与监督机制上做出改革,那就是又一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是极为典型的一例!

有朋友知道本老头在国企任职,可能会腹诽曰:该老头沉不住气了,要为自己争利益。不是这样,该老头已经老头了,即将退休,到社保去领退休金。国企的高管们日进斗金,俺也沾不上光;他们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俺也不会殃及。俺说的是一个道,论的是一个理,如此而已。至于说的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