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就是因势利导

分类: 人生感悟 |
领导就是因势利导
最近到一个基层机构出差,为这个机构的严格管理所感动。从一楼到三楼,一路上来地面像镜子般光亮,花草的叶子都擦拭得一尘不染。各个楼层都贴有一张表格,详细填列着每天的清洁情况和对这项工作的检查评价情况。本人也算是管理精细要求严格之人,如此这般,自叹弗如。
这个机构的领导有一套独特的治理办法,特点就是管理精细,奖罚分明。一年下来,对员工奖罚的金额都不是一个小数。成效自然也是好的,这个县级支行业绩年年不错,而且平平安安。只是在人们由衷赞赏的时候,这个机构的领导叹了一口气,说:太累了,下班回到家中常常和衣就睡,不想与老婆说一句话。
我相信这是实情。他制定的办法太精细了,有些叫人一时难以弄明白;他抓工作的力度太大了,有时叫人难以接受;他太事必躬亲了,有时连他自己都受不了。如此这般,他怎能不累呢?从他疲惫不堪的神情可以想象他回到家中的状态。不过在赞赏他、同情他的同时,又有一个疑问:如何评价这种领导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敬业的表现。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总想要做得好一些,以一流的业绩来向方方面面交代。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会把自己弄成这样。这还是有主见的表现。他心中有一个蓝图,为了实现这个蓝图,他有一套办法,并为之殚尽竭虑。没有什么主见的人,凡事照上级的布置行事,也不会把自己弄成这样。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一个领导要有自己的主意。尽管是在一个大集团的分支机构任职,上级对一切都会有布置有安排,也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而应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和办法。只是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一定要因势利导,而不能一意孤行。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情势,施加影响,使之朝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势与导的关系。导是必要的,不导就是放弃责任。但导要因势,而不能乱导。好比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觉得它慢了些,可以在上游开闸加大流量;你觉得要修正方向,可以适当调整河道引导江水。这里的势就是水往低处流。要因循这个势,而不能反这个势。当然也可以让水往高处走。不过从治水的角度看,这是不宜的,因为那是十分艰苦的事。从管理的角度看,如果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意志,而不管这种意志是否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就是主观主义的表现,便是不宜的。
做领导工作,最省力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首先是要导,要动员群众,激发起员工的热情,带领群众去努力实现企业的目标。然后是因应情势,从有利的方面去导。具体到实际工作,这里的因势利导就有三层含义:一是制定的目标要上与上级的要求对接,下与员工的承受力相符。这就叫恰当。目标太低上级不答应,也难以动员群众;目标太高员工不答应,也实现不了。二是提出的措施办法一定要合符实际。这里的实际也是员工接受的程度。这些措施办法最好是通行的,大家熟知的。因为事关每个人的利益,通行的措施办法透明度高,大家比较有安全感;这些措施办法最好是简单的,大家容易实行的。简单易行的办法比较方便遵守;这些措施办法最好是人性化的,对员工的尊严和自由没有太大的侵犯。合符人性的措施办法即便有一些强制也比较容易贯彻。三是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员工保持经常互动,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修正明显的不足。
因势利导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真正的势是员工心中的想法。领导者设定目标也好,制定措施也好,贯彻实施也好,要紧的是与员工沟通。沟通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有领导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使员工跟上领导的步伐;也有领导考虑员工的合理意见和接受程度,对领导方略作出必要的调整。沟通工作做好了,彼此达成一致,领导就叫水到渠成。
有许多领导,非常潇洒。他并不很用心去设计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而是“因循守旧”,把前任的办法拿来,如果能用,就号令萧规曹随;如果需要改进,就让大家来讨论。他知道,措施办法不很要紧,要紧的是执行。一个简单的办法,比如领导干部带头,做到了做好了就比什么都强。时下的经验多如牛毛,随便拣几条就可以组成一个体系。他只抓一些主要原则的落实。比如以身作则,比如落实职责,比如合理授权,比如严格监控,比如科学考核。这些原则大家都在说,都在用,然而运用之妙,各不相同。在他这里,他有一些制度去体现这些原则,还有一些制度去保证这些原则的落实。而他,主要精力就放在关注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上。同时,他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热情去营造一个令人团结友爱、使人积极向上的氛围。他认为这才是重中之重。如此这般,他就游刃有余。上班常常没什么事,下班自然也不会累得不愿与老婆说一句话了。
如此因势利导,结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