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怀才不遇
| 分类: 人生感悟 |
说说怀才不遇
国人普遍有一种不良情绪:怀才不遇。达官贵人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感觉。读了一些书,明白一些事理,知道天上和地下一些事情的人,看到人家骑大马,坐高堂,自己还在为一日三餐奔走,自然心里酸酸的,恨恨的,认为自己有才,可惜就是不遇,这个社会亏欠自己了。那些已经骑上大马,坐上高堂的人,多半也不满足,看看周围还有许多人德不如才不如,却骑了更大的马,坐了更高的堂,也认为屈了自己的才。
这是一个传统,有其历史渊源。古时候读书人考八股进仕,从秀才到状元,一路走过来,能够匍匐到皇帝脚下接受殿试的万中难选其一,绝大多数在半路就被淘汰了。许多人苦其一生,读破了万卷书,连胡须都读白了,仍走不出乡试。更多的人止步于秀才、举人,对进士就望尘莫及了。这些失意之人服输吗?不,恐怕他们到死都不认为自己不行,而是不遇,没有遇上赏识自己的伯乐。于是每朝每代都有一个失意文人的群体。这些人或忘情于酒肆,或寄情于山水,激忿之余,就写写诗词,编编戏曲,李白、杜甫是这么产生的,关汉卿曹雪芹也是这么产生的。他们留下来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哀怨,就是怀才不遇。
这个传统传至今日,愈演愈烈。当下人们功利心重,期望值高,不如意的事就多,又因为缺少内省的功夫,一有不如意,从自身找原因的少,归咎于外界的多。于是,怀才不遇就更为普遍。环顾我们的周围,有几个人心满意足,心怀感恩呢?
这是一个认知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试图打破这个误区。
一、你真的有才吗?
设此一问,是因为有许多牢骚满腹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可能他们有一些书本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践经验不足,承办一件事情就会无从下手,行动远逊于宣言;可能他们脑子反应很快,逻辑思维能力也强,但不知道如何与人协作,刚开始就搞得四面紧张,情商远低于智商。什么是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应当是知识与经验的组合、智商与情商的结晶。自恃有才者当细细思量:我到底有没有才?够不够发牢骚?如果只是小有才干,并不出众,远不够愤世嫉俗,就要放平心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人无完人,尤其是当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对此,反问的话是:有才的人不用,为什么要用无才的人?这岂不使更多的人怀才不遇?
二、你真的不遇吗?
有些人是有些才干,但也有了相应的地位。在别人看来,他是遇了,而且还是幸运。但他觉得这个地位不能对应他的才干,也有不满。这就要停下脚步来好好打量一下自己。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不作非份之想;一方面要有糊涂之心,不作斤斤计较。干部的使用,总会存在使用不足与使用过度的问题。当对你的使用存在不足时,个人的际遇会受一些委曲。只要应对得当,这种委曲是暂时的;但如果应对不当,这种不足的使用就可能是永久的了。
当然,也确实有些人具有雄才大略,而不能一展抱负。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比如一个身怀治国安邦文韬武略的人到了银行,而且一不小心到了基层的分支机构,恐怕难以得志。这种人不应当发牢骚,而应当立马改换门庭。
三、如何才能遇呢?
自古官场讲究投机钻营,如今也有跑官买官。这是旁门左道,非君子所为。但有才之士如何早日脱颖而出,也的确是门学问。正派的观点,一要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用业绩向领导和群众证明自己的才干;二要在实践中营造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就是说,埋头苦干是重要的,营销自己也是需要的。西方的民主选举,就是赤裸裸的自我推销。我们现有体制下的干部任用,也不能完全被动地靠组织发现,靠群众推荐,应当学会推销自己,让大家了解自己并进而接受自己。有些人看到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长袖善舞,很是不屑,但对自己的境况又束手无策。这些人应当检讨自己有一种能力不足,就是推销自己。如今很多的行业是要营销的,连营销自己都束手无策,就很难相信你有过人的能力来担负重任,创造业绩。
如何营销自我,这是另一个话题。有一点是再明白不过的,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突显业绩、善待周围同事广结良缘的同时,要十分阳光十分洒脱地积极参加各种竞争性、公益性、娱乐性的活动,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不遇又当如何?
如果自己真的是有才,也确实走对了门,并且也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就是不遇,而且长期不遇。怎么办?两条路:要么接受,要么走人。有些意气者,赞成走人,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曰:树挪死,人挪活,都有道理。但选择留下也并非苟安之策。如果认为自己有才,但只是小有才能,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而且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与勇气也不足,选择接受也会有足够的理由。看这个世界,英雄豪杰遍天下,志得意满有几人?有才能的千千万,多少人为五斗米折了腰。我们老家有句俗语:草帽底下不知盖死了多少秀才?想想这样的现实,也能使躁动的心灵平复下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