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平遥继续坐绿皮火车南下到介休,下午去看山西第三个晋商大院——静升镇王家大院。

从东入口进景区,沿坡道而上,高家崖就在右手边。
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座“不规则”形城堡,是在王家鼎盛时期,由王家十七世两兄弟王汝聪、王汝成修建的,也是主要游览区。从这个模型中可以清楚地划分出两兄弟院落的大小。
(左边王汝成的门楼与照壁都要比右边的宽大)
王家两兄弟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
三年前来时,折服于它的建筑恢弘大气,这次以细看为目的。
紧靠东面的是哥哥王汝聪(官至正五品,从四品)的乐善堂。
这是典型的的高门大院。门楼的木砖石雕非常讲究。放大中间部分,从左至右刻着书画卷、古琴和棋盘棋子,以此表明王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


(上图白框放大部分)
对面的照壁中间是狮子滚绣球,寓意“越滚越富有,好事在后头”。


隔壁王汝成(官至从三品)的敬业堂,官阶虽高,但遵循“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门楼比王汝聪的要低一些。但因为是大夫第,所以照壁与门楼都要宽得多。照壁中心是五福(蝙蝠)捧寿。



王家大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堪称是王家的“三绝”。其雕刻内容丰富,刀工精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从内往外看的效果)
乐善堂大门内的影壁是用江南特有的鱼子石雕刻而成,采用国画手法,用阴线刻出有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柳和人物的江南水景,十分精致。

柱础石是正房门柱的基座,其作用是负荷、防潮兼装饰。这个“宫灯型柱础石”从上到下分六个层次。第一层为鼓,鼓似天;第二层为锦缎,前途似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寓意福运来临;第四层为夔龙,镇宅避邪;第五层为尊鼎底座,寓意基业稳固;第六层为回形纹,寓意富贵不断。从上到下合为天圆地方。此创意之奇妙,雕技之精到,让人惊叹。据说五十年代有人提出用红旗轿车换这个石础,当时的房子主人都没同意。

在楼梯扶手上雕刻的这个“鲤鱼跳龙门”,雕工好,又寓意为步步登高。

敬业堂中最醒目的便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是清朝鼎盛时代的疆域图,到嘉庆年间被切割成八扇条幅式,便于保存与携带,还可以避免折叠后的折痕。

游览中,再遇恒山悬空寺见到的自拍解说的残疾人导游。他缺失左臂,右手举着手机拍摄,嘴里同时进行讲解,当时就偷拍了一张。在王家大院又见到他,很高兴地与他打个招呼,赞扬了他的精神和毅力。他亦高兴地做出ok手势留影一张。

(恒山悬空寺)

(王家大院敬业堂)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站在最高处,能望见远处的绵山和崖下的静升镇。

看过高家崖,一座桥的西面是红门堡。整个建筑呈“王”字,建造历史早于高门崖,因时间有限,粗粗走了一下。两个堡的游览区域加起来尚不足王家大院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它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家族建筑群。

登上北面最高的城墙,看远山近宅,云卷云舒,真是无愧那句话:“王家归来不看院”。



(此图要横着看)
回想看过的三个大院,各有千秋,乔家是致富最快的富商巨贾,有点“土豪”;渠家是以书香、诗礼传家的儒商;王家是经商历史最长且背景最深的官商。
晋商,与徽商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抹不去的一笔。
交通攻略:
在介休坐11路到王家大院,5元/人。
注:
1、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有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

(红门堡俯瞰,上面为崇宁堡温泉度假酒店)
2、王实,字诚斋,太原王氏晋阳分支第六十七世传人。元皇庆年间(1312—1313)迁居灵石县静升村,为静升王氏始祖。
王实迁居静升后,务农之余以卖豆腐为生,由于他为人实在,做生意童叟无欺,做出的豆腐口感又好,所以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传说有一天,王实在卖豆腐的途中遇到一位病倒在街头的老人,他二话不说,放下卖豆腐的担子,就将老人背回家中,喂饭喂水,延医请药,像亲人一样侍奉左右。老人病好以后,为了报答王实的救命之恩,原本就是风水先生的他,精心为恩人选好一块宅居之地和一块茔城,并再三嘱咐王实:住宅周边要栽槐植柳,茔地里要多栽松树柏树。老人了却心愿后,挥泪告别,王实筹银相送,依依不舍。几年后,善良谦和的王实豆腐生意越来越红火,便在风水先生选好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窑洞,扎起了篱笆,栽种上了树木。从此王实一家子孙繁衍,越来越兴旺,宅基地上的建筑也随着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王家最早的一组建筑群,取名拥翠巷(俗称王家巷),至今遗迹尚存,巷名未改。
王实死后,后辈遵其遗嘱,将其葬于北山鸣凤塬。自此,王家二十八世,人丁繁茂,才杰辈出,各有建树。经过700年的拼博奋斗,为后人,为中华,为世界留下了恢弘的王家大院建筑群。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以王实为始祖的静升王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王实以种田为生,兼营豆腐,可以说王家是以卖豆腐起家。从第三代开始进入明朝,在明朝,王家以经商为主,做官的人不是太多,直到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时,第十四代王谦受、王谦和正在山东河北内蒙一带做皮货和骡马生意,借助贩卖骡马的优势向朝廷捐献24匹军马,紧接着又为朝廷筹集军粮,康熙龙颜大悦给每人一个四品官,以此为契机,王家开始向官场迈进。年迈古稀的王谦受参加了康熙六十一年的千叟宴,并获御赐龙头拐仗,在清朝共举办的4次千叟宴中王家参加了二次,可见王家当时的政治、社会地位非常之高。
整个清朝,王家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101位,被封典的共有52人次,有资政大夫(正二品)3人次,通议大夫(正三品)3人次,太仆专卿(从三品)3人次,中宪大夫(正四品)14人次,昭信校尉(正四品)2人次,朝议大夫(从四品)6人次,奉政大夫(正五品)5人次,奉直大夫(从五品)4人次,儒林郎(正六品)7人次,修职郎(正七品)2人次。王家最大的官为十八世孙王肯任,二品,曾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候选知府加五级,诰授资政大夫。
4、王汝聪父亲王中堂三妻一妾,他是小妾雷氏所生三子中的第二,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或许是家庭地位的原因,或许是其天性所使,王汝聪自幼就谨慎有加,绝不越轨行事,处处让着正室所生的大哥汝翼和五弟汝成,就是对一母同胞的二哥汝梅和四弟汝励也从不争闹。大哥汝翼早逝,家内事务由二哥汝梅掌管,四弟汝励与五弟汝成经商四方,他步入官场,级级高升。
王汝聪的老宅在清乾隆初创建的恒贞堡内,因家庭丁口日增,遂共议分爨分居。嘉庆元年(1796年)王氏兄弟商贾贸易财源滚滚,寄回一笔银两存入介休银号,只许使利,勿得动本,以供创建新宅之用。得兄弟共商,王汝聪与小弟布政司理问王汝成特请风水先生寻龙捉脉选中恒贞堡之东、拱秀巷北,地近文庙身后的高家崖为建宅之地,并很快取出存银之利息购得,然后精工细作建宅围墙封闭成堡,也是只用利息,不动本金。高家崖之堡建成后,名之曰“视履”。然时至今日,村人仍俗呼之为“高家崖”。《易经》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就是说,低头看一看走过的道路,考察一下它的吉凶祸福,如果周旋完美,就当大吉大利。
传言,在创建高家崖山坡上的视履堡时,其施工所用之水都是以花椒、大料等香料浸泡过的,淋石灰、和泥土、洇砖瓦也都如此,香飘远近。有工匠认为这是奢侈败家的开始,然也正因为视履堡创建时的工程用水特殊,这里蚊子苍蝇一直很少。村中老人们都记得,在1958年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中,政府下令社员每人每天消灭苍蝇20只。视履堡内的居民常常完不成任务,只好出堡到五里长街的污水沟旁拍打苍蝇,交账了事。就是现今,这里的蚊蝇也很少,且建筑物中的木料,很少有虫蛀的现象。这些都应与当年施工时使用花椒大料水有关。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视履堡大功告成,乐善堂、敬业堂大门门匾落款时间在“辛未(1811年)仲夏”。该堡为一座不规则串通式封闭建筑群,两主院各有前院、后院、厢房、绣楼、厨院、书塾、大厅、祭祖堂等,周边有花院、谷场、围院,四座堡门分设于东、南、西、北,南堡门下有阍舍之设,为守门人舍院。整个堡内生活设施齐全,防卫功能到位。更兼其坐北面南,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依山建宅,层层梯升;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整体建筑风格既有北方民居的雄浑,又有江南水乡的秀雅。
为承祖德,王汝聪特请自己的顶头上司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董浩题匾“法司马训”,设于乐善堂内檐隔扇之上;令年长于己的族侄湖南宝庆府知府“直夫肯为”题书“桂馨”门匾于书院后院门首。之后,其子侄又特邀道光年间任职宁夏平罗县知县、浙江归安人徐保字撰书楹联:“写书竹简拈鲜碧,临帖藤笺榻硬黄”,挂于敬业堂养正书塾南房之门,希冀后世子孙挥毫泼墨,风度儒雅。
守财不如守德,发了迹的王汝聪不忘乡里家族,曾“捐银三百两又捐银四千五百两生息赡族”。每遇乡里、邻村、邻县有大兴作,他都捐资舍财以助。今尚可见本县翠峰镇蒜峪村永宁桥、本镇尹方村三圣庙和介休市小靳村东岳庙的碑石上有王汝聪等王氏族人的捐银记载可查可考。
世事起伏多变,创业难,守业更难。说来也怪,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有四子四孙,可四孙全无生养子嗣,无奈中抱养承继一子,取名嘉言。考清光绪元年(1875年)版《灵石县志》可见王汝成之子王翰藻为盐知事,王汝聪之孙王惟忠任交城县教谕,还有王惟忠承继过来的唯一曾孙王嘉言有“九品职衔”。可就是这个九品职衔的王嘉言,后来却染上了鸦片毒瘾,为了吸毒所需,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以964两白银之价将视履堡出售于村人田荣祥。次年村中修葺文庙,他打肿脸充胖子,还捐银以助。民国初年,这位烟民已行走困难,被村人戏称之为“没力”。为解毒瘾,“没力”将所剩余资全部吸毒用光,沦为乞丐,病死街头,是族人将其安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