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为节省时间打车去王家大院,挺厚道的师傅,像半个导游一路给我们讲王家大院,末了还推荐去绵山一游。想起在太原见老同学时,他也说过这话。所以今天想去绵山看看,打电话给师傅,约好8点来酒店接我们。
没来山西之前,对绵山可说毫无印象。在网上做了做功课,摘了几个景点作为重点游玩对象。(绵山的历史典故见后注)
到景区门口买好门票,坐景交车上山。

(景区门口的介子推塑像)
50元/人的景交车票是必须的,只要在景区里,随时可上下车,同游九寨沟一样。

(门票+乘车票)
车行一大半时停了,怎么回事?司机说现在是淡季,维修盘山路,逐段重铺沥青。因此全车人都要下车步行到下一个路口再换车。
好在拐过一个弯就有车等在那儿。又开了一会,到了第一个景点——龙头寺。
这里沿坡道竖着不少碑,不及细看。

过了这座“绵山胜境”牌坊才算正式进入景区。


(看看山脚下的梯田和远处的村镇)
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峻。这里两山对峙,怪石嶙峋,风景绝佳。


换车后向景区中心出发。在一个下坡、穿城门、又直拐的路口有这么一个“交通警”,很醒目。
一路不下车,直达终点水涛沟。

(站点之间都有里程数)
进入水涛沟,好像来到了清凉世界。这里山泉潺潺,绿树成荫,走在山石铺成的石径上,阵阵凉风吹来,好惬意的避暑胜地。

一看全程15公里,乖乖,要是走下去,一天都交待给它了,赶紧原路返回。
看看下一站栖贤谷只0.7公里,车没来,又是下坡路,走吧。
这一路的风光真不错,前面隧道上方有个大大的八卦。

(这个像不像马头?)
过了涵洞就到栖贤谷。这里有一大片为纪念介子推新建的亭台楼阁,

(山崖上也有一个大八卦)

继续登台阶上行,穿过石门,沿着峡谷往里走。

走不多久山上流下的小瀑布阻住了我们的脚步,两条栈道向上攀延:左边是双铁链木板悬梯(有点像大渡河泸定桥);右边是一块块嵌入山壁的铁板条道,旁边有软铁链可抓握。

(左边悬梯,右边步栈道)

试着左边的双链悬梯走一走,哎哟,木板全被溪水打湿了,很滑,加上一使劲,整个梯就晃荡起来,非常难走。
这时从上面走下来一队年青人,看我们俩犹豫不决的样子就说:上面还有几处更难走的地方,你们背着包不容易过。我们昨天没走,今天特意再来走一趟的。
听他们一说,就放弃了这一段惊险的游程。据说,介子推当年就是顺着这条峡谷进入隐居地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网上下载的里面步栈道)
景交车到正果寺站下来,买15元/人的票,坐落差180米的上行垂直电梯,然后再步行进寺。
远远看见依着山崖的乾坤塔,正果寺到了。


(仰拍乾坤塔)
正果寺有八僧四道的肉骨真身。它们历经千年,寺庙几经损毁,但仍然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状况,实为罕见,此为绵山一绝。(尊重得道高僧,没有拍照)
从正果寺出来,不坐电梯下去,而是沿着山路往下走——这里还有绵山另外二绝。

(回看正果寺)
途中经过滴翠亭,在这里看绵山,真是绵亘不断,满山郁郁葱葱,峡谷深不见底。瞧,一辆景交车正好转弯过来了。

(小蚂蚁一样的景交车)


(绿树丛中的滴翠亭)
绵山二绝的铁索错过了,但走了很陡峭的300多米长的“之”字形栈道,因为修了这个栈道比铁索毕竟好走多了。


(网上下载的铁索照片)
“叮当叮当”,耳边传来清脆的铃声,抬头一看,哇,峭壁上挂着那么多的铃铛,风吹过,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音。这就是第三绝——抱腹岩还愿铃。清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凡响处,花雨落无声。(如何挂这些还愿铃见后注)
抬头仰望,巨大的岩洞前有很多的殿宇寺庙,那是绵山有名的云峰寺。


(岩洞上方挂着许多还愿铃)

(网上下载图片)

(网上下载图片)
我们走右边路下山,再坐车到一斗泉,想去看天桥,望着高高的悬空寺,实在心有余力不足,已经走了快二万步了,俗话说“上去容易下来难”,不勉强老胳膊老腿了,后面还有不少路呢。


(寺顶上的那一长条才是天桥)

(门票上的十三层的大罗宫)
从大罗宫走回龙头寺是来时就决定的,这一段路弯多,又正好在两山对峙的峡谷中,找个好角度拍拍照:公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在山腰,大罗宫也没有那么高耸陡峭了。
(两山之间的峡谷)
(山崖峭壁间的盘山路和庙宇)
(一大块云将大罗寺盖住了)
(云把后面的山遮住了)
从龙头寺后门的唐营吊桥,经过关帝庙、南天门回到换乘站。
真没想到,绵山风景区这么大,不仅风光秀丽不逊江南的名山大川,而且庙宇众多堪比佛教圣地五台山,一天走不完,最好能住上个一、二晚。
一天走了二万五,是来山西后走得最多的,也仅看了一小半。绵山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交通攻略:
介休坐302路(整点发车)到绵山风景区,5元/人。
60岁以上门票半价55元/人,景交车50元/人。
绵山景区内有住宿宾馆。
注:
1、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
在绵山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人文景观: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

2、龙头寺又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因唐太宗来绵山朝山谢雨,见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
龙头寺有20余个景点。如《叶剑英元帅论绵山》、《介子推不言禄》、《屈原咏介子》等大型碑刻,以及百龙壁、赋诗亭、普救殿、南天门、关帝庙、龙门石牌楼等。
3、绵山后山的水涛沟自然风景区,全长15公里,有古树、怪石、山花与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水涛沟不仅水系发达,为北方山岭秀水景观一绝,既有南方水色秀丽旖旎的一面,又不失北方山水气势磅礴的大气。
4、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人在吊桥行,瀑布脚下飞,景观非常独特。沿溪流而上,漫步在白云峡谷中,两侧山峰耸峙,郁郁葱葱,谷间植被繁茂,溪浪伴行,水声悦耳,环境十分清幽。
当年介之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
5、正果寺,始建年代无考,据传是由空王佛田志超所建,建成后曾多次损毁,于近代修复并对游人开放。寺内供奉有十余尊包骨真身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颇有灵气。
佛教将舍利分三类,即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法身舍利。绵山现存的包塑真身就是全身舍利。据媒体报道,山西仅绵山就有至少15尊“肉身佛”像,堪称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肉身佛”塑像群,仅正果寺就供奉有十二尊。正果寺内保存着唐代思本、怀德;宋代师显、智玄、金代神远等12位高僧高道的包骨真身塑像,历经千余年,仍然保持了圆寂入灭时的原始形态,筋骨不断,灵气不散,使正果寺成为国内保存包骨真身塑像最多的寺院,堪称世界奇迹。
最早发现绵山“肉身佛”的,是绵山镇冀家庄村的李金锁。1996年,李金锁跟随着绵山开发领导组的成员来到山顶正果寺内打扫,清理塑像时,李金锁忽然觉得泥胎松动,一整片泥皮掉了起来。除去泥片的塑像头部俨然露出一个白色的头盖骨。李金锁赶紧向领导汇报,经过允许,他继续清理。塑像的身上又有几块泥坯脱落,泥塑里边竟是已经陈旧的麻布僧袍,透过破碎的僧袍,塑像的骨骼、经脉赫然呈现。经过仔细察看发现,寺内12尊塑像无一例外,全是“肉身佛”。于是,工作人员对正果寺附近的其他寺庙展开考察。很快,云峰寺内的空王佛像,马鸣菩萨殿内的焦居士及圆通和尚像,都被确认为真身。随着考察的进展,15尊塑像的身份先后得到确认。绵山的“肉身佛”像,从唐至明各代都有。这些塑像,身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容貌各不相同,就连其年龄都可从容颜上窥见一斑。他们历经千年,仍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状况。有些地方泥塑脱落,还可看见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和头盖骨。
6、抱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岩。抱腹岩之腹大,大得惊人: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
抱腹岩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礼堂.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约18丈,长约45丈,深约15丈的巨形岩洞。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象砖圈的“无量殿”,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更引人注目的是岩洞顶壁的无数个鸟洞和悬挂着的铜铃。抱腹岩挂铃为绵山一绝,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
7、天桥是因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栈道而得名,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一处长300余米,宽不足1米的世间奇特的云中栈道。上离山顶20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悬于半空。多云天气漫步桥头,人从桥上过,云在脚下涌,平步青云。
8、绵山上有三绝,一绝是正果寺供奉的包骨真身佛像,二绝是抱腹岩上的还愿挂铃,三绝是抱腹岩而上一个高70多米的绝壁铁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