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橘之郡
橘之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08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和创造“2024—2025学年度高一级12月联考”作文命题分析

(2024-12-22 11:02:25)
标签:

发现和创造

分类: 高考作文指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发现和创造的世界里。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从而使自己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指导】

       材料的核心词是“发现和创造”,鼓励考生不要安于现状,不要止步不前,不要躺平摆烂,要勇于发现,勇于创造,勇于追求,在提升自己的同时,造福他人、社会、国家等。

       该题目考查的内容,可以联系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劳动主题的相关内容,其中提到的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都是善于发现、创造的人,都可以纳入写作的素材范围。

       该题目适合选择议论文体,行文要合理安排结构层次,可并列,可递进。此外,要注重说理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师硕点评:

       这是一道信度很低的作文命题。

       当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基本趋向类似西方的考查理性思维的“问题式命题”。这种命题,问题指向性非常明显与直接,如今年新课标一卷的“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目的是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并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可这道作文命题,问题指向模糊,甚至材料意旨都很模糊,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审题困难。

       压缩材料,提炼题干,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生活在没有发现和创造的世界。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使我们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那么,到底首句是核心句,还是第二句是核心句呢?

       从原材料和压缩提炼后的结果来看,“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发现和创造的世界里”不是核心句,它起说明“发现和创造”重要性的作用,用于引出后文,后文才是核心内容。

       “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从而使自己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主语是“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这些人对我们影响很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从而使自己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显然,这是谈“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自己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则材料作文的核心内涵: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

       如此,这道命题是在提出“我们如何在善于发现和创造者的影响里,使自己也成为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的论题,讨论的是如何使自己成为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 即探讨成为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的条件。      

       写作指导认为核心词仅是“发现和创造”,认为围绕它来写即可,这是断章取义的。把原材料其它内容通通忽略舍弃,而仅抽取一个“发现和创造”来立意,当然是极其错误的。

       而且命题者可能未必意识到,原材料的逻辑有明显漏洞:难道“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就能使我们直接“也变成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成为“一个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实在太简单了——我们只需要接收、采用“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的“发现和创造”成果即可。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们要成为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除了把“那些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人”的成果“拿来”外,还要以此为基础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而这,才是这道作文命题真正要讨论的“隐藏”论题。能否发现这一“隐藏”,极考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即使命题者意识到这些,该命题也仍有许多繁杂、棘手的问题要处理。“发现和创造”,涉及到两个关键词,而且是关系型的关键词。写作起来,既然分析如何在善于发现和创造者的影响里使自己成为有发现和创造能力的人,又要分析发现和创造的关系。短短一篇千字文,如何能做好?且重心该放在哪里?

       综上所述,这道命题问题多多,所谓写作指导认为核心仅是“发现和创造”,亦是离谱,是一道违背高考命题趋势、信度很低的作文命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