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慧命的传承

(2022-06-17 13:51:05)

传法者,在传播佛法的时候,必须采取一种极其慎重的态度,因为它关系到佛法的慧命和众生的慧命。传法者既要对佛法的慧命传承负责,又要对众生的慧命承传负责。所以他在传法的时候,必须采取一种极其慎重的态度。前面讲过,达摩祖师为了找到法脉的继承人,宁可面壁九年,静心等待法缘的成熟,却不肯将佛法慧命轻付与人。五祖弘忍传法于慧能也是极其慎重的,绝不肯有丝毫的马虎。可见古代祖师对传法一事是何等的认真,甚至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公案来说明这一点。 唐代,有个叫夹山的和尚,他是一位讲经师。有一天讲法,有人问:“如何是法身?”夹山道:“法身无相。”有人问:“如何是法眼?”夹山道:“法眼无瑕。”当时在座的有一位叫做道吾的禅师,听了不觉失笑。这一笑引起了夹山的注意,他下座问道:“我刚才回答僧人的问话,肯定有不对的地方,才使您失笑。请您慈悲指教。”道吾回答说:“我不能够指教您,但我可以告诉您一个人,您去他那儿,求他指教。”夹山问:“他是谁呢?”道吾告诉他说:“离这儿不远,有个叫华亭的地方,那儿有一个和尚,以渡船为业,人称船子和尚,您可以去问他。”于是夹山和尚遣散听众,束装前行,直接来到华亭,找到船子和尚。船子和尚一见就问:“您住在哪个寺庙?”夹山回答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夹山便套用此语,以机锋的方式来回答船子:是即不住,住即不是。这里的“寺”“似”“是”是同音字。船子就紧问道:“不似,似个什么?”夹山回答说:“不似目前法。”船子又问:“你这些虚套的话是从哪儿学来的?”夹山说:“这不是虚套话,我讲的这些不是耳目所能了知的。”船子到这个时候,决定给他一点真功夫看,就说:“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意思是说,你讲的这些话都是对的,但是你不是用心在体悟,而是人云亦云,你是以一种分别心、执著心在那里讲。为了让夹山从语言文字和分别意识中挣脱出来,见自本性,船子和尚问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船子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夹山在思量所不及的地方,放弃比量思维,直接用现量境来自由应对。夹山刚要开口说话,船子一桨打过去,把夹山和尚打到水中。夹山和尚刚上船,船子又逼道:“快说啊!快说啊!”夹山刚想开口,又被船子打入水中。如此这般重复了三次,夹山豁然大悟,不再说话,只点头三下。这时船子和尚就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意思是说,我在这里寻求受法者多年,今天才遇到真正的法门龙象。就这样,船子接引并印证了夹山和尚,完成了自己传法的使命。在夹山转身离开的时候,船子和尚将船翻过来,把自己扣在水中,再也没有起来。夹山和尚看到自己的师父以生命付托慧命,只是默默地往前走,并没有停下来看。他觉得他所接受的付嘱太沉重,不容他逗留;他觉得他只有真正全身心地承受这种慧命的付托,并认真加以保任弘传,才不会辜负船子和尚以性命相托的初衷。

从这个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把佛法的承传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绝不敢有半点疏忽。我们千载之下,再来回想这一段公案,心里应当有所震动。古人能够这样为法轻生,我们今人又做得如何呢? 关于“机教相扣,啐啄同时”这个题目,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这里有一点我想强调一下:弘扬佛法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它既关系到佛法的慧命,又关系到众生的慧命,所以,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机与教的相扣问题;只有当机与教相应了,众生寻找生命之依托、佛法寻找慧命之传承才能够有保障。我想,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机教关系的至要性才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命的依托
后一篇:五分法身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