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这种仪式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比较完备的。法师在讲经之前,首先要唱香赞,在唱香赞的过程中,要拈香供佛,这就是所谓“传香”的意思。不过,六祖大师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传香,是从自性上来讲的。也就是说,不但要传外在的香,更重要的是要传我们自性中本具的五分法身香,也就是戒定真香。我们平时烧的香,仅仅是一种相。真正的香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才是真正的香。我们常常形容某位法师长老戒行清净,说他“戒香庄严”,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先看看经文。六祖大师讲:“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此事”就是指生死解脱大事,或者说是指明心见性这件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明心见性,就必须从净心开始,要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这是总讲明心见性之修行原则。下面所讲的五分法身香就是依此来展开的。请注意“念念自净其心”这六个字。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落实的话,它就是修行的诀窍,就是修行的根本法门。什么叫“念念”呢?就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上面,都能够自净其心。如何才能净心呢?那就是要念念观照、念念自觉。不观照、不自觉,就无法使此心舍妄归真,背尘合觉。
所谓“五分法身”,就是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所构成的功德智慧之身。其中,由身、口、意不犯杀、盗、淫、妄语等戒律而得到的功德,就是所说的戒香。六祖说:“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六祖的这种解释,把持戒的本质说得非常地明白,真正的持戒就是心中不要有过非,不要有恶念,不要有嫉妒,不要有贪嗔,不要有恼害他人之意。在这里,六祖着重从我们起心动念的角度来教导我们应如何持戒。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没有过非之念,我们的行动才不会有过非之举。所以说,“欲净其身口,先当净其心念”。只有心念清净了,行为才能清净。心念、行为清净了,那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就符合戒律,那就是戒香普身。 什么叫做定香呢?就是我们看到“诸善恶境界,自心不乱”。这就是前几天讲到的,我们要把意念专注在修行的一个境象上,摆脱那种心猿意马式的散乱、昏沉、掉举、攀缘的不安状态。说到这个心猿意马,要把它拴住,不让它向外驰求,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古代有个叫云门文偃的禅师,他用功十七年,才做到“心猿罢跳,意马休驰”。赵州和尚用功三十年,才做到打成一片,不杂用心。所以说,要做到“自心不乱”,并不是三两天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真正到了“心猿罢跳,意马休驰”的状态,那就是定香普身。 什么叫慧香呢?就是“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能做到这样,就是慧香。这比前面的戒香、定香又进了一步。戒香仅仅是教我们防心离过,慧香就不同了,它要求我们善恶等无分别,真正达到一种绝对圆融不二的境界。因为从实相智慧的角度来看,凡所有相,无论是执著于善还是执著于恶,都是虚妄的,都是末边之事。 上述戒、定、慧三香,是从我们修行的因地上来讲的;下面要讲的两种香,即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是从我们修证的果位上来讲的。 所谓解脱香,就是不执著、不攀缘,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六祖讲:“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世人之所以不自在,就是因为分别心强、执著心重,于善恶之境,无休止地思择、攀执。攀执心不去,永不得解脱。相反,攀执一去,则当下解脱无碍。 所谓解脱知见香,就是说,虽然我们不攀缘了,但是我们内心却并不沉空守寂,相反,还能够更加自如地因应万物,做到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用六祖的话来说,就是还要“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解脱知见香的关键在于定慧等持,真俗不二,寂照双运。一旦滞空守寂,不能和光接物、随顺众生,那就成了“枯木禅”。所以,在解脱知见香中,智慧是至要的。这里所说的“知见”,不是世间的知识,而是一种无漏智慧。如果说解脱香偏重于从个体的解脱而言,那么解脱知见香则偏重于从利济群生出发;前者重在归体,后者重在致用。
以上五分法身香都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所谓传香,就是要通过外在的事相,一一把它们引发出来,而不是去身外寻找。是故六祖大师告诫学人言:“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