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依托

(2022-06-17 13:49:15)

机教相应,对施教和受教的双方来说,都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它绝不是一种空洞的语言游戏,绝不是简单地以为设几个问答、打几句机锋就能把问题解决。就施教者而言,它关系到佛法慧命的承传;就受教者而言,它意味着生命的全部依托。实际上,它是一种生命的根本性碰撞和改造,通过这种碰撞和改造,迷茫的生命得以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和家园。 看一看高僧传和灯录,不难发现,求法者为了获得正法,几乎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在他们看来,法就是他们的生命,就是他们生命的寄托。正是在这种敢于为法殉命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历代无数的求法者,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悲壮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讲到,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那里求法,经过九年,红雪齐腰,最后才得到达摩祖师的印证。试想,当初二祖若没有这种以生命相托的精神,绝不会有立雪断臂的举措,因而也就不会有生命的觉悟和慧命的承传。因此,我们要记住,求法绝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绝不是听了某位法师三言两语之后就万事大吉的,必须有一种以身家性命相托的殷重心。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大家可能听说过“雪山大士”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曾在雪山上修行,人称“雪山大士”。有一天,他听到一个人在唱一首偈子,只听到前两句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觉得这首偈子很重要,于是走到那人的跟前,希望能听到后两句。那个人是谁呢?原来是帝释天示现的一个魔王。雪山大士不管这些,一心只想听到后半首偈,于是就对魔王说:“您刚才唱的这个偈子法义很究竟,您是从哪儿学来的?下面应该还有内容。”“下面确实还有内容,”魔王回答说,“可是我肚子饿了,没有力气说出下边的两句。”雪山大士就问:“您要吃什么呢?”魔王答道:“别的东西我不吃,我就要吃人。”雪山大士就说:“要吃人可以,您先把后两句说给我听,我就让您吃掉。”于是那个魔王就说出了后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大士听了,很欢喜,遂把自己的身体舍给魔王,让他吃掉。古人求法就是这样,不惜生命,用生命来换取佛法。这种求法的殷重心,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佛弟子,若真地从内心深处生起了这种殷重心,以生命相托,何愁不能开悟!何愁不能解脱! 在我们这样一个断灭见非常流行的时代,提倡以生命相托的求法精神,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若为了两句偈而舍弃自己的生命,那我不是不能再修行了吗?下一辈子谁知道会怎样呢?等等。如果说你还有这种种疑问,你将永远没有开悟的可能。我们知道,生命是永恒的,我们这一期生命只不过是无穷的生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而已。今生我们能听闻佛法、修行佛法,下一辈子,我们还能够接着修行,能够成就法的人格,使自己的生命和佛法融为一体,那样,我们的生命就不会再在生死中迷惑、流转,去受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古来的人,相信轮回、相信生命的永恒,不管是为了直接的闻法,还是为了众生求法,都能够坦然地以生命相许,具有一种为法忘躯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今天要看经书很容易。你们看,我们这个念佛堂里就堆了很多很多的经书,随各人拿。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经书在古代,都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若不是他们舍身求法,我们今天哪儿来经书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中国东晋时代,有一位高僧,叫法显,他以六十五岁的高龄,航海到印度去求法。当时,同他一同前往的有一百多人,但都在中途纷纷丧生,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到达了印度以及现在的斯里兰卡。在印度,他几经磨难,搜集佛典,最后又漂洋过海,回到中国。看来,我们今天能够有缘接触佛法,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们应当记住,佛法的流传是无数像法显法师、玄奘法师这样的高僧大德用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在看经书的时候,要时时刻刻地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感谢历代祖师不惜生命求取佛法的大慈悲、大无畏的精神。同时,我们在接受佛法的时候,也应当把生命与佛法融为一体,把佛法当作自己的生命之根来珍惜、来敬重、来护持、来践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宿觉
后一篇:慧命的传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