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来,你就是一念心来投胎;你走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走,也是一念心识离开。所以蕅益大师说,来的时候是现前一念心识,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心识。那中间是什么呢?当然是如梦如幻了,哪里有什么?你不能够说来的时候是一念心识,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心识,那中间都是真的,那怎么可能呢?刚开始来无所从,走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所以你人生没头没尾的时候,你中间的解读,那当然就是“依他如幻”。
彻悟禅师说,你来的时候是一念心,生命开始的时候是一念心,离开的时候也是一念心离开,那么中间是什么?中间是什么?还是一念心的作用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一念心当中,不断地去做种种的梦。
我们一个大乘的修学者,在修学菩萨道之前,对整个生命应该要了解到:宇宙间一切的染净诸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离开了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这就是所谓“唯识无义”或者说是“唯识无境”的道理。 在本科当中,无着菩萨为了解释这个道理,他把生命的差别相分成三相,就是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以及圆成实相。从这个三相的观察,我们就能够了解到“唯识无义”。这个三相的观察,在《楞严经》当中讲了一个偈颂来加以说明,它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菩萨在修习止观当中是有两个次第的。刚开始,它的修学次第叫作从假入空。 从假入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凡位的菩萨内心当中刚开始是安住在遍计所执性。我们内心当中跟所有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有很多很多颠倒的我相、法相的因缘出现;这种我相、法相如果不消灭,就容易去招感很多的烦恼、去造很多的罪业。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应该要使令内心“净极光通达”,就是修止,就是通过专注的力量,使令这个散乱心达到明了而寂静的状态。在这个止的基础之下开始修习观。 那么这个观,他在观的时候不是向外观察,是向内心观察,是“寂照含虚空”。我们这个明了寂静的心,它的内心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这个空观它所空的,是空掉自己内心的我相、法相的执取。所以这个时候就是破除遍计执,而证得圆成实性的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所谓的从假入空观。 在这样的基础之下,再慢慢地从空出假。菩萨消灭心中的遍计执以后,内心就豁然开朗,菩提心也更加地坚固不可动摇,这个时候他的大悲心发动以后就从空出假,就重新回到这些因缘所生法。但是他这个时候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心中的我相、法相;他看到这些显现在心中如梦如幻的种种的差别影像,这些影像都是自己所变现的如梦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这个菩萨就能够在因缘当中得到自在,去做他该做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种种的菩萨事业。所以,“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这个偈颂就说明了菩萨对三相的观察,是先断遍计执而证得圆成实,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后再依止大悲修学依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