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种空性的智慧离相,又从法华的思想得到启发,他开始发菩提心了,清净心跟菩提愿的结合,从空出假,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他不但是心中安住,而且他的法跟心产生了双向的交流,一心带动万行,万行又加强他的一心,他开始理观跟事修产生交流时,进步就很快了。因为他每一个修法,对他都是一种启发的增上的觉悟。《法华经》强调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他开始从观想当中出来,开始在人事中作种种的历练。在历练的时候,他的菩提心跟境缘接触的时候,他多了一分的观照力。他内心当中看到境相的时候,第一个,他知道这个影像是不真实的,是我们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他能够无住;虽然无住,但他还是可以生心,去做他该做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业,他还是在无住当中去做他最大的努力。 所以说,这个理事无碍六度,它的整个理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唯识无境的道理上。就是说,你要能够修习无住生心的这样的观法,你一定要有唯识无境的理论作基础,否则你是观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