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由黄老师主持开场
第二部分:由王老师分享自己的经验

放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张爱军教授的《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一书。张教授通过理论和课例,详细阐述了研究备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备课的专业技术,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走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学科本位,再到育人为本的转变。
通过研读,我深深认识到: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教学设计需要有一套专业标准,以此用来评估教学设计的专业水平, 引领教师群体的备课从经验走向专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贯彻落实国家“双减”要求。
一、学习目标的专业化设计
专业化备课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哪里(学情分析)、去哪里(学习目标)、怎么去(活动设计)、到了没(评价设计),精准的学习目标设计,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目标确立以课标要求为基准,略高于学生实际整体学习水平;叙写力求具体、可观察、可测量;对学习主体、可观察行为、表现条件、达成程度等要素的描述完整、准确。
1、课标分解技术:
课标准确摘录后,将课标有序分解,将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学习目标。课程目标隐含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的要求,分解时需由外到内层层解析,不断拆解、替代、组合。分解最难的是动词的分解,教师需将内隐动词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动词,确定可观察、可测量的尺度,实现相对准确的测量和评估。
2、教材分析技术: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融入课标理念与要求的材料,教材分析的直接目的是为学习目标寻找参考性依据。教材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教材如何根据课标来提供教的材料,与前面的课标分解相呼应;教材是如何遵循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发生过程以及学习规律来组织有关材料。
3、学情分析技术:
传统的学情分析,往往大而化之的泛泛描述,凭经验,靠估计,缺乏精准性和科学性,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学习起点一团雾。
专业化的学情分析,尽量采取量化分析,通过收集不同学生经过自主学、预,所达到 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可能性(应会),研究学生差异性,将课程标准要求放在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材中来研究,学习目标的制定才可能精准、合理。
4、目标叙写技术:
目标叙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是将课程目标逐步转化为思维可视化的学习目标的过程。学习目标包含“主体、行为、程度、条件”四个要素。
(1)找动词:将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有效结合,表达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
(2)定标准:做到可衡量、可视化、给学习定标准、提要求;
(3)给条件:学习条件的制定,应考虑知识难度、学情、操作性等方面因素,通过为目标叙写一个具体、完整、科学的条件,让目标“落地”。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超越自己的经验,从经验中抽离,并提炼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经验走向专业。
二、评估任务的专业化设计
你要告诉学生学什么,想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需一个测量的尺,这就是评价设计。学习目标与评价是相互作用的,目标为评价提供了标尺,而评价又为目标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可以说这是从目标到评价再到目标的过程。
评估任务是为了提供证据,让教师借以观察或测量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而判断学生学习的发生程度。评估任务的设计,是把学习目标“任务化”,即把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个“点”转化为到达这个点的“事”。
评估任务紧扣学习目标,适度拓展;评估任务分解得当、层次清晰;评估形式多样,灵活安排;一个评估任务可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来产生评估要点。
三、教学活动的专业化设计
一个学习目标一定要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去落实;反过来,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指向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是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设计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等自身资源;尊重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准确策划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专业的教学活动要有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是合乎规律和学理的,是遵守规范的。设计教学活动,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过程,设计相对应的教学事件,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学事件的展开。
教学活动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可分为九大教学事件:
(1)引起注意:设计用什么材料、什么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目标指向性;
(2)呈现目标:设计恰当时机和方式,让学生清楚学习目标;
(3)激活旧知: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做到清晰、牢靠、可辨别;
(4)提供情境:提供完成学习目标所需的情境或材料及呈现方式;
(5)指导学习:教师常用的教学指导行为,主要是讲解、提问、讨论、演示等,每种具体行为都需有一定的操作程序与要领,做到知识类型、学习方式、教学策略三者匹配;
(6)引出表现:设计用什么内容和方式引出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做到及时引出;面向全体;指向关键目标。
(7)反馈评价:设计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提供及时、灵活的正确性反馈;
(8)学习检测:回扣学习目标,设计检测对象、内容和方式,简便、灵活、学生当堂知道检测结果。
(9)保持迁移:将所学知识在不同的新情境中完成具体的新任务,做到针对性、拓展性和灵活性。
“九大教学事件”将学习划分为“准备阶段、发生阶段、评估和强化阶段,当然每堂课的设计不一定包括所有的九大事件,但设计时须突出关键活动。
传统备课到现代化教学设计,是一种范式转换,是以学习为中心,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过程的专业技术。传统的备课之所以不专业,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缺乏技术。备课专业化是自我经验的超越,有时是痛苦的,但只有超越经验,才能走向专业
第三部分:师师间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