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教科书P62例3主题图。
动手圈一圈,并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1.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算式怎样写?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平均分的结果给商和余数带上合适的单位。
板书:13÷4=3(组)……1(根)
3.小结:借助小棒分一分,不仅找到了结果,还能准确地说出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非常棒!刚才大家所写的算式还有一个名字,它叫做横式。那除法有没有竖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吧![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除法计算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的回顾,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研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动手分一分,并列式表达。
(2)我们学习加、减和乘法时,除了横式外,还可以列竖式。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教师讲解怎样写除法竖式。
思考:13里面有几个4?(3个)3要写在除号的上面。
结合示意图,能说说12是怎么来的吗?分走了几个呢?
【学情预设】每4根为一份,能分成3份,也就是分走了12根。
还剩几根?怎么得到的?
【学情预设】13根分走了12根,还没分完,剩1根不够一份。
(3)竖式计算方法:“1”是13根里面分走了12根,还剩下的1根,也就是13减去分走的12,等于1,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画一条横线,然后把1写在12的下面。这个时候没有写减号,是因为这是一个除法算式,再写减号会比较复杂,所以在除法算式中就约定把这个减号省略了。
【设计意图】将示意图与除法竖式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这些新的符号和规则,便于后期分析竖式中各部分的意义,深入理解竖式的写法。
(4)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和横式,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师依次介绍每个数的名称并板书:
【设计意图】结合示意图和横式,再次分析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由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以及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5)沟通横式与竖式的联系。
教师用手指着将横式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每一步进行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竖式的优越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连贯性很重要,能把自己的思路完整表达就能尽量避免出错的情况。
(6)总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步骤。
2.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2“思考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列出竖式。
(2)和刚才例题比较异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方法进行迁移,自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但要注意提醒学生“除数和商相乘的积”不能照搬被除数。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课件出示练习,巩固除法竖式的格式。 
2.完成教科书P62~63“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指名学生汇报每个除法竖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学情预设】学生能将图象表征自然过渡到符号表征,并能用语言表征进行相应的表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有疑惑的地方吗?
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
1.(1)交流分的过程及列式,板书:
13÷4=3(组)……1(根)
(2)观察除法竖式,初步感知竖式的写法与横式的区别。
(3)汇报: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2是4和3的乘积,1是余数。
(4)总结:第一步写好除号、被除数、除数。第二步运用4的乘法口诀求商,注意3的书写位置;再算3乘4等于12;最后13减12等于1。这里别忘了把横式上的商写上。
(5)小组学习交流,明确:16根小棒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2.(1)独立完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2)7和6相乘的积接近43,且小于43。
(3)集体交流归纳: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试商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数(即商),使这个数与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最后得到的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1.本节课主要学习竖式的写法。注意书写规范。
2.用文字形式展现除法竖式格式,加深印象。让学生边说边观察具体除法竖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