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渗透估算意识
(2022-03-31 16:38:19)估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自觉地注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1、让学生先“估”再算
教学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观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然后再计算,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并逐步形成“先估后算”的计算习惯。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中《买饮料》这一课中,我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意,获取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列出连乘算式:24×3×2,这时,我并不急着让学生说出结果,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张老师带了150元,够吗?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可以把24看作25算式写成25×3×2。因为25×3×2=25×2×3=50×3=150(元)而每箱只有24听,所以张老师带150元够了。也就是说24×3×2的最后结果接近150且比它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学生就会很自觉地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对照,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计算能力。
2、让学生先“估”后“验”
在教学验算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如果计算与估算结果大相径庭,则计算结果可能错了,必须重新计算。当然,如果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比如564÷6=94这一题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引导学生估算: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94×6把94看作95,95×6直接口算出结果是570,570和被除数564接近,可初步认定商94是正确的,然后动手算一算94×6是否等于564。也可以把被除数564看作540。540÷6=90,从而得出564÷6的商是接近90的。因为564>540,所以564÷6的商大于90。这样估算,既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又符合计算简便的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他们的估算意识无形中得到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