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诗文中写床的不胜枚举,什么样的床都有,以“王建宫词百首”为例:
蓬莱正殿压金鳌,红日初生碧海涛。
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一首)
第一首就出现了床---“柘黄新帕御床高”。“王建宫词百首”前二十首都与皇帝朝廷有关。“柘黄新帕御床”说的是上朝的皇帝高高在上,端坐金銮殿的龙椅上。
柘黄这儿是种颜色:“其本染黃赤色,謂之柘黃,天子服。”(见《本草》)隋唐起柘黃成了皇帝专用色,这里的御牀乃皇帝坐具。
内人对御叠花笺,绣坐移来玉案边。
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五首)
这首没出现牀字,但"绣坐移来玉案边"
绣座肯定是皇帝上早朝批阅奏章的御座,玉案就是皇帝批阅奏章的办公桌---这个与下句的玉案都是皇帝的御用桌子,但一个在金銮殿,一个在散朝后的便殿。这个“玉案”唐人有时也称作床。王建这么用值得关注,说明唐人文法床
案有时可以互换。
有趣的是这里还省略了一个床---“平明舁出阁门宣”抬出承载宣读奏章的盛床。(解读请看俺博客"从虬髯客中的床说开去“及“三国时期的“床舆”唐武周年间变成“床舁”不再赘述。)
唐人上本的奏章不是现在的几页纸,而是手本,文武百官不仅仅一人呈递奏章,几十本甚至几百本有体积有重量。皇帝五更上朝披览奏章,批阅完毕天也亮了,所以“平明舁出阁门宣”。
千牛仗下放朝初,玉案傍边立起居。
每日进来金凤纸,殿头无事不多书。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六首)这个玉案是皇帝便殿的桌案。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七首)
第七首写的是科举殿试情景。俺写“科举那些事儿”时说殿试始于宋太祖,那是说形成制度。其实武则天就搞过殿试,中晚唐皇帝偶尔为之也不稀奇。
“江砚宣毫各别床”这个床是什么床?
“江砚宣毫”显然说的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宣笔宣纸徽墨都被安徽占了,“四大名砚”也有安徽歙砚。另三个是:
肇庆端砚、甘南洮砚、新绛澄泥砚。哪儿来的“江砚”?
“江砚”即金沙江砚。石材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蜿蜒奔突悬崖峭壁长期浸润江水的苴却石。江砚旧称 “苴却砚”。质地紫黑沉凝,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停墨浮艳,贮水不涸,锋芒不退
。集“端砚之石眼,歙砚之标,澄泥砚之细,洮砚之纹”四大名砚优点一身,如今亦跻身国砚。
注:关于“江砚”,宋人姚宽考据说“
恐是用红丝砚,江南李氏时犹重之。欧公《砚谱》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此砚多滑不受墨,若受墨,妙不可加。王建集中有作工砚,又作洪砚,皆非也。《云溪友议》载元子芝明经制策入仕,亦有此一篇,未知孰是?”(见《西溪丛语》卷下.十六条)考据颇费篇幅,本文只说盛放文具的“床”---文具盒。
笔牀搁放毛笔颇类今日文具盒。
南北朝时即有文录“琉璃砚盒,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见徐陵《玉台新咏序》) 虽然是文具盒,主人身份不同,制作材料工艺差距甚大。
“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见刘歆《西京杂记》卷二)看来东汉文具盒尚未称笔床而叫“笔匣”,可知名称并非一成不变,具体所指,如何称呼,必须结合语境解读。
“ 江砚宣毫各别床”这个床就是分别专门承放文房四宝的床,笔床墨床砚台床以及承载宣纸的桌案。而不是卧床 座床,更非井床
胡床
马扎儿。
小随阿姊学吹笙,见好君王赐与名。
夜拂玉床朝把镜,黄金殿外不教行。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七十首)
这是写新入宫的宫女得懂规矩。刚入宫时跟着姐姐学吹笙,期盼吹好了 ,吹出名,最好能让君王欣赏,一高兴赏赐个名号啥地。“夜拂玉床朝把镜”是宫里她做的日常工作--侍候人,晚上为高级宫人整理床铺,早上端举镜子供主子观照。而且在宫里不能随便走动,尤其是帝
后办公,居住的宫殿不能随意去。。。拂玉床显然是整理高级宫人的卧床。
御前新赐紫罗襦,步步金阶上软舆。
宫局总来为喜乐,院中新拜内尚书。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七十五首)
这首没出现床,但写了一种床“牀舆”---软舆。软舆是什么?
有专家解读为“舒适柔软的车子-辇”。宫里岂可行车?除了皇帝岂容别人坐车乘辇?这个虽然是“新拜内尚书”---新提拔的统领宫女的女官,也只能坐宫人抬的肩舆。牀舆俺也已有博客解读,恕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王建写作“软舆”。
还有一首也写了舆,但是皇帝皇后坐的,所以叫“金舆”
忽地金舆向月陂,内人接著便相随。
却回龙武军前过,当处教开卧鸭池。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九十一)
忽然坐着皇帝皇后的金舆抬向上阳宫前形状如月的水泊池塘,宫人紧紧追随,好歹跟上可却又折返龙武禁军前面,诏令叫打开卧鸭池游戏。。。

( 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肩舆。解读见“刘洎竟敢登龙床拉着皇帝胳膊抢书法”“婕妤辞辇”)
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
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八十五首)
后宫嫔妃寝宫外形几乎一样,都挂有珍珠帘子和镶嵌玳瑁的床。虽说不知道皇帝啥时光顾,但帐中总是燃点混合着多种香料的牙香,恭候皇帝随时幸临。挂珠帘的玳瑁床显然是卧床,岂能是井床,胡床
马扎儿?
宛转黄金白柄长,青荷叶子画鸳鸯。
把来不是呈新样,欲进微风到御床。
(见王建“宫词百首”第九十八)
“欲进微风到御床”---专家解读“黄鹂鸟叫声婉转白尾巴长,青青荷叶并画鸳鸯。拿来不是做新样式,想让别人夸说,好能够让皇上贴到御床头上”。----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
叫声婉转,长长白尾巴的黄鹂鸟在哪儿?青青荷叶画鸳鸯,显然说的是镶嵌黄金白色曲柄的宫扇画面。嫔妃想拿自己画有荷下戏水鸳鸯的宫扇,为坐在御苑纳凉的皇帝或娘娘扇风,
献殷勤。
这个御牀不可能是寝宫皇帝皇后的卧床。而是搬出来供帝后乘凉的坐床。此系指娘娘御牀---嫔妃接近皇帝不可能那么随便,宫女更不可能随意见皇帝。宫里是有规制的,怎么能随便往皇帝娘娘御牀贴画!?
王建四十六岁才入仕,曾先后在幽州、岭南、魏博等边远军幕做僚属,从军塞上。不曾接触皇家后宫生活的王建,为何被誉为“宫词之祖”?
原来颍川人王建(公元765年-830年)在枢密院供职时认了大太监,侍候过四代皇帝的王守澄为同宗。王守澄深宫御苑故事颇多,正好遇到了文笔好没有素材的王建,遂成“宫词”一百零二首。
王建可不光会写宫词。解甲归田后,定居咸阳,拜韩愈为师。和张籍唱和赠答很多。其歌行格调幽深,思接千里,共同改变了诗坛萎靡衰颓的诗风。作品中好诗不少
比如
脍炙人口的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
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顶有零落,
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见《全唐诗.卷298.12
"当窗织"王建 》)
-----谁误读了床前明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