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类似交椅的胡床传入中原,胡床并非单指马扎,而是包括马扎在内,以折叠椅为主的一类坐具。“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见《后汉书·五行志》)
至少东汉灵帝时“胡床”在宫中官宦人家已经有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这说的是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秋,西凉反,曹操带兵西征马超。在渭水边,侍卫拿出个随军胡床,让看着军队过河的曹操临时休息,不料马超带着军队冲杀过来。。。
姑且不论曹操为稳定军心故作镇静,只说随军携带能临时拿出来供坐河边休息的胡床, 肯定小巧轻便。
魏晋时胡床很时尚,据《搜神记》卷七“胡床,貉盘。。。太始以来,中国尚之。”
侯景篡梁后,宫中“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脚坐”
(见《梁书 .卷五六.侯景传》)
可见胡床是一类坐具,各式各样,高矮宽窄皆有,并非只有马扎。坐过马扎的都能有体会,马扎本是个临时坐具,本身低矮,坐起来并不那么舒服。坐马扎甚至得蹲坐,很难“垂脚坐”。
后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废萧纲,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
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汉,改元太始。侯景篡梁当了皇帝,岂能坐个马扎?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胡床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
蕉荫击球图
妇人身后的是带靠背圈扶手胡床
蕉荫击球图作者不详。那时没有照相机
画面情景肯定是富贵人家生活的写实, 也就是说基本一模一样。
元代胡床图
南北朝时庾肩吾有首
“咏胡床诗”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
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馆下,淹流奉盛明。
《南齐书.刘献(王献)传》“献姿状纤小
儒学冠宇于时。。。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胡床能随身携带,可见小巧
。
胡床因形态,又有“交床”“绳床”之称。隋朝称“交床”,是因为隋高祖忌讳“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淮安靖王李寿石椁。李寿是李渊堂弟,死后陪葬唐高祖献陵。1973年考古发掘的椁内壁侍女图,至少有三位手持“胡床”侍女,其“胡床”与今日“马扎”类似。
唐明皇时有了另类胡床“逍遥坐”。
“ 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时称‘逍遥坐’”。(见《清异录》)这就是加了靠背的折叠椅。
据写钱塘江潮最有名的杨万里说,东坡过润州,太守高会以飨之。饮散,诸妓歌鲁直茶词云:“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坡正色曰:“却留我吃草!”诸妓立东坡后,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宾主一笑而散。
----(见《诚斋诗话》)
东坡所坐胡床显然不是小马扎---因为“身后妓女可凭靠”,若是马扎,东坡身后的妓女们凭靠哪儿啊?可见古人笔下的胡床,大多说的是折叠椅,而且直呼“胡床”而非“床”。至于是这胡床
---折叠椅不结实,还是东坡妓女们玩儿的忒大了,就不得而知了。
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交床》“今之交床
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 ,隋以谶有胡
改名交床。。。又名绳床" ,
曾三异《因话录》“交椅谓之绳床, 夷狄所制
, 欧公(阳修)不御。。。”是说欧阳修看不起这类东西。
----
谁误读了“床前明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