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校书图”描绘了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樊逊应文宣帝高洋诏,与高乾等十几人共同校勘内府所藏经史典籍故事。 
卷首一长髯坐胡床持笔者,考证者说他就是这副画的主角樊逊,环绕他六侍者,或专心审稿,或帮主人展卷,或捧墨砚,或正卷起书卷欲送出。。。请注意;此胡床较现在常见的马扎高大得多,高度等同椅子
只是没有靠背。
放大图片所坐胡床 能看得清晰
天儿热,画面居中坐床四人皆脱掉外衣,袒露胳臂,一侍女似乎正为认真批阅的老先生递送拭巾擦汗,坐床的四人中,一人执笔似批阅;另一位欲离席,正伸腿穿靴,却被边上那位拉住衣带,似挽留不让他走。
床面有果盘、投壶、笔砚、瑶琴等。床左四侍女,一个童子神情自若。卷尾两匹马,三个牵马奴仆,安闲地恭候主人。这种床没有围屏护栏棚帐,低矮宽阔的床面,看样子是种特制多人专用床。
“北齐校书图”的作者就是苏东坡极力称道的“牡丹圣手”杨子华。时任北齐世祖高湛直阁将军(皇帝侍卫官)。据说他壁上画马,夜里萧萧长鸣;绫上画龙,令人感到云气汇集。皇帝十分器重他,诏他待在宫里,不得为外人画画。
这是宋代摹本,真迹流落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藏“ 韩熙载夜宴图”,可见画中靠背椅已与今日无异,也能清晰看到坐床背后露出的卧床。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全卷五段,画家巧妙地用屏风隔断了五个不同的画面空间。从右至左依次展示了:听琵琶、击鼓观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 真实地描摹了韩熙载聚众夜宴的热闹场面。
首段描绘韩熙载与宾客听演奏琵琶,人多场景复杂。
半截屏风围栏床上坐着的红袍者是南唐新科状元郎粲,其左侧便是韩熙载,弹琵琶的是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她坐的显然是筌蹄 ---即后世所谓“椅蹲儿
”。
筌蹄状似盛鱼的鱼篓,作为坐具出现的较早。庄子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见《庄子齐物志》)
南北朝时侯景就喜欢坐筌蹄。
”景长不满七尺而眉目疏秀性猜忍好杀戮。。。自篡立后,时着白妙帽,而尚披青袍,或以牙梳插髻。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脚坐。----
(见《梁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侯景》)
侯景因特殊身材,其胡床,坐墩儿(筌蹄)不可能高大。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坐墩儿高矮 从画面弹琵琶李嘉明妹妹的坐姿也能看得出来。
(龙门石窟莲花洞北魏菩萨坐荃蹄)
坐弹琵琶者左边扭头密切关望她的就是李嘉明。长案两端坐着太常博士陈致雍和紫薇郎朱铣,这几个人坐的是靠背椅。面前摆茶果的是茶床。另占立二女子为宠妓弱兰和王屋山---史上都确有其人。 
最可贵的是韩熙载
郎粲所坐屏栏坐床背后,
出现了挂着帷帐的卧床。睡床边帷帐虽已勾起,但明显地露出了尚未折叠的被卧。
第三段,画面韩熙载坐床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琵琶和笛箫正被一女子扛着往里走,身后跟一端杯盘女子。两人像似意犹未尽,对宴会津津乐道。红烛点燃,卧床床帖拉开,被子堆叠,枕头也放好了,随时可休息。彼时官宦遮窗夜饮,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的情形跃然纸上。。。
----- 谁误读了床前明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