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时听大哥哥们坏笑说事儿,也不知从哪儿学来的“ 床第之欢”,当工人时上夜班,师傅们也调笑“床第功夫”----莫名其妙,听不懂。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了他们说的是“ 床笫之欢”。他们把“床笫”说成了“床第”。其实不能笑话知青年代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不识字,就是今天好多作家,记者为文也是常常津津乐道“床第之欢”,写错别字,贻笑大方。
床笫之欢是见不得人的隐私,床笫之言都不可出门说,何况床笫之欢?对于这类事,古人早就有观点:
“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 床第之言不逾阈”大意是说男女被窝里说的话,是不能传出屋门的。这段话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史实来解读《春秋》大义,也是儒家重要经典。 但孔子后人孔鲋
则主张“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欢,房中之事,不得掩焉。”(见《孔丛子·答问》)
“床笫之欢”的“笫”读zi.
“笫”是个常有人读错和写错的字。很多人常误读,误写,甚至写成
床“第”之欢。
“笫”什么意思?
郑玄解读“笫:箦也。”竹箦,即 粗篾席。笫:本意是床和垫在床上的竹席。泛指床铺。
周礼解读玉府职能时说 “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
(见《周礼·天官·玉府》)
周礼是说“玉府”这个部门的职能是负责周王正式场合或四时衣物服饰寝具的。
古汉语有个词
“易箦”,意为:更换寝席。 箦,即华美的竹席。
《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
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作。西周前汉频繁出现的这些“床笫”,都说的是睡床卧床,都在室内,有固定之所,而非胡床马扎轻便可随意移动。尤其这个“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子病甚,只能卧床,探视者只能围坐病床。“元起易箦”,曾元换的只能是床垫。这与胡床马扎是很难搭界的。
战国末年,荀子也提到过床笫。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荐器则冠有鍪而毋縰,瓮、庑虚而不实,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告不用也。(见《荀子.礼论.十五》)
荀子解读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侍奉死者就如同侍奉生者,大致模仿他的生活样式发送他。列举了好多礼仪后,说到陈设陪葬器物:
陈列陶器但不必放东西,有垫席但不必设床,木器不雕饰,陶器竹器是那个样子就行,笙竽、琴瑟都是象征性的摆设。。。荀子这里所用床笫显然是卧床,而不是床席,因为前边已经提到有簟席。
床笫后来就被泛指闺房之内;枕席之间。
《宋书·恩幸传论》:“况
世祖
之泥滞鄙近,
太宗
之拘挛爱习,欲不纷惑牀笫,岂可得哉!”
南朝
梁
沈约
《恩幸传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鈇钺疮痏,构於牀笫之曲;服冕乘轩,出乎言笑之下。”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共画了九个故事。皆箴讽祸乱晋朝的贾南风故事。其第五段所画内容,即表床笫之言的重要。请看画面:
一妇人侧坐床内,胳膊搭窗权,面容严肃,似在叮嘱什么,男子将要下床,鞋尚未穿好,回头似听妇女叮嘱。画意“出其言善,千里应之”。看此画就想起俺老娘说的“家有贤妻,丈夫不做恶事。”

男女床笫之言好坏都有,关键是妻贤妻恶。
蔡卞是臭名昭著的北宋六贼之首蔡京的弟弟。与蔡京同科及第,有名的书法家。才德兼具受到王安石赏识,成了王安石女婿。做到尚书左丞(左丞相)。妻子王雯知书达理,不但擅长诗词,还聪慧有主见。蔡卞每逢政事不决,总夜里和王雯商量,第二天上朝再表态。
所以 周煇
说“
蔡卞
之妻
,颇知书,能诗词,
蔡
每有国事,先谋於牀笫,然后宣之於庙堂。”(见《清波杂志.卷三》)蔡卞虽生活晚于李白的宋代,但顾恺之却生活于比李白早300年的晋代。
有这么多发生在卧床之上的故事,怎么可以说唐宋以前床是坐具不是卧具呢?
------唐以前的床不是马扎之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