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已名闻天下,还考那徒有虚名的进士有啥用?
(2019-10-08 08:26:26)
标签:
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卑贱者最聪明才子不如耍猴的运去英雄不自由雖首冠羣英亦不卟疚 |
分类: 史海钩沉 |
黄巢起义后避乱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55岁的罗隐投奔了后来的吴越王,时任杭州防御使的钱镠。先做钱塘令,后迁著作郎,辟掌书记。天祐三年,充判官。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三年,迁发运使。是年卒,葬于定山乡。金部郎中沈崧铭其墓。(见《涧泉日记》)
罗隐原名罗珩,少时便以才学出名,为时人推崇,也想借助科举考试入仕,一展宏志。虽然名声很大,却接连六次没考中进士,于是改名罗隐。他为人狂狷,好说风凉话 讽刺意味太浓,在讲究中庸的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都很反感。
罗隐“很不会来事儿”。有次科考遇上大旱,皇帝下诏求雨,罗隐却进谏,说水旱和天地共存,无法立即消除。劝皇用心祈祷,百姓受灾再重也会感激的。他还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如此肯定不受待见。
罗隐的诗精辟 通俗,脍炙人口,常有名言警句。如:
好多人都骂美人/祸/国/,他却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
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 隐赠诗云: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见《唐才子传》)
“孙供奉”的孙 不是这个耍猴的姓,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儿。
昭宗这个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极,亡/国/大/祸/临头,不谋/国/事,仍在玩猴儿享乐。可怜罗隐寒窗十年,十几次的科举不第,依旧布衣白丁一个,郁闷透顶,伤透了大才子的心。诗中几次提到想回家钓鱼。如他的《下第作》 :
长安有个精通相面的羅尊師过去就给罗隐算过命。 “隱以貌陋恐為相術所棄.每与尊師接談常自大以沮之.”罗隐长相难堪,不是一般的难看,而是“貌陋”。每当罗尊师点评他面相时,罗隐就胡搅蛮缠,令罗尊师难堪。
这回“累遭黜落”的罗隐不得不放下臭架子,虚心讨教。
“尊師笑曰”貧道知之久矣.但以吾子决在一第未可與語.今日之事貧道敢有所隱乎?且吾子之於一第也,貧道觀之,雖首冠羣英亦不過簿尉爾.若能罷舉東歸霸國以求用,則必富且貴矣.两途吾子宜自擇之.”
看来这个罗尊师不是混饭的,真有本事。他人情练达 洞察世事。你看他对科举的分析:“雖首冠羣英亦不過簿尉爾”你就是考上了状元, 也不过就弄个八,九品的“簿尉”小官儿,“若能罷舉東歸霸國以求用,則必富且貴”,---如能放弃科考,另辟蹊径,必有前途。
“隱懵然不知所措者數日.隣居有賣飯媪,見隱,驚曰何辭色之沮喪如此? 莫有不决之事乎? 隱謂知之,因盡以尊師之言告之. 媪歎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然後為得哉?! 不如急取富貴則老㜑之願也.”
“ 隱聞之釋然.遂歸錢塘.”
時錢鏐方得两浙.置之幕府,使典軍中書檄.其後官給事中. (见《欽定四庫全書。宋陶岳 五代史補》卷一)
此时
大唐行将崩溃,即将进入五代十国时代。
錢鏐就是俺前几年博客“雷峰塔
罗隐投奔钱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初,隱之除中書之日,費窘因抵魏謁鄴王羅紹威,將入其境,先貽書叙其家世。鄴王為姪。幕府僚吏見其書皆怒曰 “羅隱一布衣爾,而姪視大王,其可乎!紹威素重士,且曰“羅隱名振天下王公大人多為所薄。今惠然肯顧,其何以勝!得在姪行,為幸多矣, 敢不致恭?諸公慎勿言” 於是擁斾郊迎.一見即拜.隱亦不讓.及將行,紹威贈以百萬。他物稱是。仍致書於鏐謂叔父。鏐首用之。(见《欽定四庫全書。宋陶岳 五代史補》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