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苏老泉考不上进士
是他不愿意死记硬背。其实好多奇才都不能考试。再说个在南唐屡试不第,无奈降了北宋立奇功的樊知古。
提起南唐后主李煜,都知道他是文化人。能诗能画善著文,尤其词更是一绝。读书人几乎都知道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背诵他的“小楼一夜不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他重视科举更没的说。统治江南几十载,虽偏安一隅,也在他统治的三千里江山,正经儿八本儿,像模像样地按部就班开科取士。
“乾德二年(964年)命吏部侍郎韩熙载持贡举,取进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铉复试,钦命考题。开宝五年二月,命内史舍人张佖持礼部贡举,录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耀殿学士张洎奏张佖遗漏人才,便命张洎复考落第举子,又取王伦等五人。”就在亡国前开宝八年二月南唐最后一次科考,还录取了进士张确等三十人。
在五代十国的割据乱世中,他的文化建设搞得真不错。遗憾的是他科举录用的那些进士,对保卫南唐毫无裨益,还遗漏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长江大桥的设计师,加速赵匡胤统一南唐的大功臣樊若水。
就是这个在南唐屡试不第的池州人樊若水(943-994),向宋太祖进献架浮桥平南唐策,助推了南唐的灭亡。
樊若水自幼聪明好学,能思善算,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才高自负不甘居人后。梦想科举入仕一展宏图,却在南唐科场屡试屡败。此处不由爷自有养爷处。他决心北投宋廷、为赵匡胤效力。
背唐降宋,不忠不义。但为谋出路,他毅然归宋。
山穷水尽拿什么做见面礼呢?
他潜心思考,宋立国十年来,先后灭楚国、荆南、后蜀和南汉,地大兵强,垂涎南唐已久。只是苦于长江天堑,才迟迟不敢发兵。"大江无桥可渡,宋军难以攻取南唐。若架浮桥渡兵,助宋统一,岂不正是大丈夫扬名振声之举?"樊若水决定设计渡江架桥方案,作为降宋见面礼。
长江架桥前无古人,谈何容易?
浮桥架在何处合适?这难题让樊若水彻夜难眠。好在他不是书呆子。他不会考试
但学过兵法,还读过不少地理典籍,他长期生活江边,对渡口、圩堰、关卡、要塞了如指掌。认真考察周密分析,他选定在狭窄的采石江面架设浮桥。
在汹涌澎湃江涛裂岸的江面架设浮桥绝非易事。架桥不仅要知道江面准确宽度,计算人工物料,还要岸边有浮桥固定物。采石是南唐军事重镇,如何在驻军眼皮底下,测量江面,建造浮桥固定物?深思熟虑的他,为掩人耳目先出家到采石附近广济教寺当和尚。
位于采石矶牛渚山南麓的广济教寺,南唐时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樊若水落发这里,也有熟人介绍,因此住持关照,得以出入自由。
他常到牛渚矶察看地形,绘图标记。还假借钓鱼划船带绳索,寻找隐蔽处,将丝绳拴礁石上,牵丝绳划到西岸,测量江水流速,江面宽度。为求精准,在这一带江面往返数月,测量十几次。
为建浮桥固定物,他主动"广种福田"捐钱,建议在牛渚山临江处凿石为洞,洞中建造石塔佛像,保佑过往船只平安。还自荐督工建造。两月内完工。
开宝三年(970)一切就绪,带着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和设计图,樊若水不辞而别逃往汴梁。
一番周折樊若水向赵匡胤献上"请造浮梁以济师"的平南策,并呈上他绘制的《横江图说》。
赵匡胤也不是好唬的。但当见采石横江一带的曲折险要皆一一标明,尤其是采石江面的宽度标注更详,顿时喜不自胜:"今得此采石详图,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宋史·南唐李氏列传》)
赵匡胤采纳樊若水建议,围绕在采石矶附近江面架桥渡江灭南唐,制定了详细军事方案。开宝七年(974)九月十八宣谕出征南唐。
樊若水献"平南策"后,赵匡胤针对他为功名所苦背唐降宋,特准他参加北宋进士考试。樊若水顺利及第,经吏部铨选,授舒州军事推官,获准参与征伐南唐军务。
樊若水深受皇恩,感激涕零。开宝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当曹彬大军兵临池州时,樊若水又被任命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为报答宋廷礼遇之恩,樊若水又主动为曹彬出谋划策,帮助曹军一举击败前来截击的南唐守军,并俘获池州牙校王仁震、王宴、钱兴等人。
樊若水不仅献上《横江图说》,还参与了架桥。早在出兵前,宋廷接受樊若水建议,先在长江荆湖一带(西起江陵,东抵黄冈,南至岳阳)水域,打造黄黑龙船千艘,备作架浮梁桥墩;又砍伐巨竹,搓制粗绳,扎制竹筏,备架浮梁桥面。龙船、竹筏集结江陵,准备顺流东下。
宋军原计划这些龙船、竹筏直接驶抵采石,但樊若水建议大江造桥容不得疏忽。为确保顺利,先来个预演,在石牌口(安徽怀宁西)试架浮桥,然后移置采石江面。
统帅曹彬十月十三日占铜陵后回师石牌口,截住上游江陵驶来的预制船筏,在樊若水技术指导下,很快浮桥试架成功。
曹彬命汝州防御使陆万友守卫浮桥,亲帅大军急趋采石,扫清架桥障碍。十一月九日,陆万友护送浮桥至采石。樊若水立即主持架桥。时值长江枯水,采石横江一带浪平滩浅,浮桥移置顺利,竟"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长江架桥,这么大动静肯定瞒不住南唐君臣。当李煜拿这要命的问题问他那些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们时,他们却纷纷嗤之以鼻,说“前无古人”,“没看过哪本书上记载人能在长江上架桥!”李煜这个书呆子当然相信,因为“猪也是这么想的!”
采石浮桥架成,曹彬令潘美"率步兵渡江,若履平地"。随后,马军也全部渡江,兵逼金陵。十一月二十七日台城失陷,李煜只得带着他那帮科场宠儿投降。 需要交代的是,樊若水的名字后来被“烛光斧影”的宋太宗赵光义赐名“樊知古”名垂青史(见《宋史。樊知古传》)而李煜连同他的那群科举宠儿,都被元代脱脱编入了《宋史·卷二百三十七。南唐李氏列传》。
----- 科举那点儿事儿
84
“煜初闻朝廷作浮梁,语其臣张洎,洎对曰:"载籍已来,长江无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为儿戏耳。"
(见元代脱脱编修的《宋史·卷二百三十七。南唐李氏列传》)
据明人冯梦龙说,李存进也曾设计江桥。
“晋副总管李存进造浮梁于德胜。旧制浮梁须竹笮、铁牛、石囷。存进以苇笮维巨舰,系于土山巨木,逾月而成。浮梁之简便,自存进始。”(见冯梦龙。智囊。兵智部·李存进 樊若水)
“唐池州人樊若水,举进士不第,因谋归宋。乃渔钓于采石江上,乘小舟,载系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因诣阙上书,请造浮梁以济。议者谓江阔水深,古未有浮梁而济者,帝不听,擢若水右赞善大夫,遣石全振往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絙,自荆渚而下,先试于石碑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不差寸尺”
----- (见冯梦龙。智囊。兵智部·李存进 樊若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