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幼儿园都教《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好多孩子都能背颂。这背后的故事但愿孩子们能早点懂。
“苏老泉”这名号他活着时没有,也不是苏洵自称。苏洵的墓地叫“老翁泉”,后人不知怎么就把“老泉”演化成了苏洵的名号。大概这么称呼显得亲切、厚道吧!
他儿子苏轼苏辙都是科场高手,可他却科场失落。18岁乡试不中。景佑四年(1037)28岁京师礼部考进士又未中。景佑五年再举茂才异等还不中,返家闭门继续苦读。
嘉祐初年(1056)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先谒见了文坛领袖欧阳修。
嘉祐二年苏轼苏辙同榜及第,轰动京师。苏洵无限感慨: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当时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很赞赏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认为可与刘向、贾谊媲美,就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章,苏洵文名大盛。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考试,苏洵托病,不肯应诏。
经韩琦推荐,嘉祐六年七月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志平三年(1066)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成。苏洵著《易传》未成病重,命苏轼述其志续写《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京师,时年58岁。
读书做官,科举是捷径,但做官还得有人提携,这些条件苏洵都有,但他不善于考试,不擅长写诗文。科举考诗赋,写骈体文,苏洵写不来。曾巩为写墓志铭,说苏洵“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死记硬背他也不行,考试体制限制了他。 不光是苏洵不适应科举体制,同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也是不喜欢诗赋,骈体文,但不得不学习老师欧阳修,把诗赋,骈体文当敲门砖,先拿到进士再说,考了二十一年,考到四十来岁,总算拿到了进士。
苏洵教子有方是称职的家长,确实够得上响当当的名爹。也是终身不得志的小官。但位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
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当然因为散文。他反对只注重形式,内容单薄,求奇求怪而晦涩的文章,主张真知灼见,不简单模仿。要写不得不为之文,不要为文而文。文章写出来,要对社会有用。
他的文章纵横捭阖,气势磅礴,曲折多变,质朴巧妙,恣肆汪洋。如《项籍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短短几句就把复杂的争霸天下条件情商,智商,韬略缺一不可说明白了,例证鲜明,说服力强。
---- 科举那点儿事儿 7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