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坎农的农科举人匾
博友读俺博客《创“翻译三原则”的严复,废科举后才被赐予“文科进士出身”》后问
”科举都废了,还赐进士干啥?“
这不是皇帝心血来潮,赐谁个如意,扳指,扇子。。。啥的随意行为,而是晚清朝廷的一项国策。
2010年7月 江西婺源浙源乡庐坑村,铭记詹天佑功名的“工科进士”旗杆石墩重见天日。村民维修拦河坝旁路基时,发现刻有“翰林、进士”字样的12尊旗杆夹杆石墩(固定旗杆的) ,有一上方横刻“己酉”,中间竖刻“工科进士”,
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专家考证这是詹天佑“工科进士”旗杆石墩。
1909年9月中国人自主建设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为表彰詹天佑的杰出贡献,宣统皇帝赐詹天佑己酉“工科进士”。科举制度1905年就废除了,
詹天佑11岁留学,基础学业基本在国外完成, 与儒学无关,由此更加证明,科举功名不过是延揽人才的工具。
应对维新变革和西学东渐的大潮,清政府找到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新玩意,功名奖励制度。企图以此延揽归国留学生,依据考试成绩授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巧立名目
什么工科进士、文科进士、格致科举人,甚至牙科举人。还分封了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知县等官职。有卓越贡献的詹天佑当然不必考试,直接就授予了“进士”。1910年辜鸿铭也被清廷赏给文科进士。
1911年10月4日留学归来,毕业于东京帝大的章鸿钊和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丁文江,获“格致科进士”。他们后来都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开山人物。日本学习造船归来的李四光,也被授“工科进士”,6天后辛亥革命,清朝土崩瓦解,他们几位就成了最后的进士。
郭养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入北洋大学堂工科土木工学门乙班,宣统三年毕业。学部会考79.37分,宣统三年四月赏给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见《
维基百科词条》)不光这几位,废除科举后又出了几百进士!
婺源建制于唐开元年间,有1300年历史,山水秀美,地灵人杰,宋元明清出了朱熹,齐彦槐,詹天佑等550余进士,2000多官员,被誉为“江南曲阜”。
-----科举那点儿事儿 9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