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陪俺家领导下江南,路过徐州盘桓了几日,
吊古战场,访云龙书院,看汉墓出土,品彭城美食,就便也登了燕子楼。

因唐时徐州守将张愔姬妓眄眄成名
云龙公园知春岛内的燕子楼无疑是仿古新建,但故事有趣。这儿景色怡人
故事更魅人。都说主角叫关盼盼,其实究竟姓甚名谁?无从考证,妓女都是艺名,姑且入乡随俗
也叫她“关盼盼”吧。

关盼盼出身书香门第,聪慧貌美,能诗能赋,能歌善舞尤擅“霓裳羽衣”,无奈家道中落沦为歌舞妓,幸赖张愔纳为姬妾。两人恩爱
争奈好景不长,仅两年,元和元年(806年)张愔就病死了。
张府鸟兽散,唯关盼盼念张愔情义,发誓守节。张府易主后,她移住城北云龙山麓燕子楼。从此不再歌舞,亦不梳妆,孤守了十年。
元和十年张仲素访白居易,谈起此事,还拿出为此写的三首诗,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张仲素白居易《唱和燕子楼》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 张仲素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和一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 张仲素
---------------
白居易曾序缘起“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余因赠诗云:
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缋之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来龙去脉说得明白,皆因十年前与关盼盼一宴之交,感其念旧而与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唱和。

事儿就这么简单,但文人狗仔队却发现了题材。
也是啊---才子佳人,人人瞩目 , 名妓闻人是非更多。何况又是这么有伸缩空间 ,能充分发挥想象创作的名人轶事呢?于是就演绎出好多故事。
说张仲素那三首诗是关盼盼作给偶像求教的。
白居易一见诗兴大发, 不但唱和了三首,额外还作一首诗,托张仲素带给关盼盼。关盼盼本来就是白居易粉丝,敬仰的大诗人能与自己唱和异常感动。
激动地读着,读着读着就由欣慰到震惊,震惊到悲愤,抽泣呜咽,进而浑身颤抖,嚎啕大哭。因为她读到的最后一首是这么写的: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讽刺关盼盼没良心,人家老张花了那么多钱,耗费精力培养你,他死了你却无动于衷还恬颜活着! 弦外之音是质问为啥不殉夫守节。
关盼盼本以为会得到安慰,不料没得到理解,还被责问为啥不殉情! 她悲切:“张公逝,妾何尝不想一同赴死,可我殉葬,世人会认为张公重色无耻,竟让姬妾殉葬,故苟且偷生至今。”
终于绝食多日遗诗: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而死。
遗诗责备白居易就像个幼稚孩子,不懂忠贞反而逼良去死,玷污了自己对张愔的情义。
白居易闻讯愧疚异常,追悔莫及,只得设法将关盼盼遗体安葬于张愔墓旁以补救。
这样的故事最能引起受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共鸣,际遇相同的明末清初歌妓王微《拟燕子楼四时闺意》其三就说
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
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后来咏关盼盼和燕子楼诗词,也多把关盼盼当贞妇赞颂,

到了清代关盼盼竟然载入《烈女传》成了妇女节烈的榜样,凄美的爱情面目全非,竟演绎成了被逼自绝的悲剧。
白居易逼死关盼盼的故事是怎么传开的呢?
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徐州知州任上,曾登过燕子楼,感慨系之住了一夜。还梦见了盼盼,留下了《永遇乐
·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这是目前能查到
生活于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人写的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洋洋洒洒
一百零四字,只字未提关盼盼被逼而死。 如果关盼盼真被白居易逼死,怜香惜玉的苏大学士岂能无动于衷?!即便他偏袒乐天,元和后那么多文人墨客也绝不会善罢甘休。可见此事蹊跷。
关盼盼殉情自杀最早见于南宋初福建泉州人曾慥“集百家小说
成五十卷”的《类说》“张建封仆射节制武宁,舞妓盼盼,公纳之燕子楼……公薨,盼盼誓不他适,多以诗代问答,有诗三百首,名《燕子楼集》。尝作三诗。。。。。。
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于色。乃和白公诗云: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刚道泉台不去随。“
上述资料其实曾慥完全是抄录北宋张君房笔记小说《丽情集》,遗憾的是《丽情集》现已亡佚。
小说当不得历史,为了引人入胜当然要创作。
所以小说家故意弄错了人 ,乱了辈分,将儿子张愔的事儿安在了老子张建封头上。 张愔是唐名臣张建封之子。张建封镇守徐州江淮漕运枢纽、军事要地十余年。治军有方
威望崇高,礼贤下士,天下名士闻风向往,许孟容、韩愈等都曾任幕僚,唐德宗李适也曾写诗称颂过他。
小说家很会创作,将张仲素的《燕子楼三首》说成是关盼盼“尝作三诗”,白居易与张仲素的唱和
移花接木成了与关盼盼唱和。还创作了关盼盼“和白公诗”。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
张建封贞元十六年
六十六岁就去世啦 !即便他去世那年纳妾,六十多岁病老翁娶十三岁的小姑娘可能吗?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不但转引小说,演绎增添了关盼盼绝食而死 ,还编造了“盼盼得诗后,怏怏旬日,不食而卒。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再添枝加叶说盼盼“姓关,或曰许”。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则以讹传讹。后世无聊文人又尽情渲染,令关盼盼被白居易所逼殉情的故事更加丰满 动人,大江南北不胫而走。
其实对于真相的了解早就不乏其人,后代名人慕名登燕子楼吟咏的很多,大多歌唱忠义痴情,很少望风扑影。比如文天祥《燕子楼》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钱谦益《过燕子楼》
柳老花残木叶秋,西风斜日总牵愁。
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楼。
感谢图片作者
----一只绣花鞋之三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