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烟袋故事多,内涵宽泛
但都不是八卦。
他说“有书生嬖一娈童,相爱如夫妇“这书生爱这童子比现在的同性恋还邪乎。恩爱异常状如夫妻。谁知没爱几年
童子重病,奄奄一息时还死死攥着书生胳膊泪诉眷恋,咽了气才掰开手。
书生痴情日夜思念。开始是梦见,后来灯前月下,竟至于光天化日也恍惚看见那个童子,就立眼眉前儿,喊他也不言声。书生往前走童子就往后退,书生站住童子又凑上来,
若即若离,欲就不能
欲罢不得 , 心急火燎
弄得整天恍恍惚惚, 做下了心病。看了好多名医吃了数不尽的丸散膏丹也无济于事。
老爹担心他被鬼魅住了,就带他庙里求神,希望鬼怯神佛不敢再纠缠他。进了好多庙,拜了好多神佛
高香烧了无其数,啥事儿不顶 ,一点儿也没见好。
一高僧听说了就开导他, 说“你这是幻觉啊!境由心生,你天天想着那个童子,他就缠磨你。只要你自己心静,就不会再生幻觉了。” 书生和他老爹还没来得及接话,边上一老和尚撇嘴:“你这简直是对牛弹琴!幼儿园讲微积分。书生已经心烦意乱定力全无,心能平静吗?!这事儿得釜底抽薪慢慢化解。”
转而对书生说:“你试着这么想:那个童子确实可爱,可他死了,难免身体僵胀面目全非,进而发臭腐败生虫长蛆,不但令人厌恶而且吓人。
你再想如果他还活着,也不可能总那么油头粉面唇红齿白,过了十五---六 身强体壮,面生粉刺。二十郎当岁长胡子哑嗓子还招人稀罕吗?过了三十体壮如牛瓮声瓮气,四十岁两鬓斑白,五十岁齿牙摇落,渐渐佝偻咳喘,涕泪诞沫,就成了人见人烦污秽不堪的老不死的。
他先你而死你挂念他,假如你先死,他面目姣好,有人一引诱他就得跟人跑。跟了别人,曾与你枕席之上种种淫词浪态移情别家,甚至讲你隐私讨好新欢,这么想你是不是透心凉?
你再想假如童子没死,你依然喜欢他,可日子一长他可能恃宠而骄,难免跟你撒撒娇耍点小脾气,对你日久生厌,也可能爱上更有钱比你更潇洒聪慧的,或者假装跟你好
却背地儿里勾搭更年轻的让你当王八
,还没准儿哪天卷你的细软与相好的私奔。。。如此这般 “ 以是诸念起伏,生灭于心中,
此消彼长
则心无余闲。心无余闲,则一切爱根欲根无处容著,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
书生觉得是这个理,
就按他所教之法行事,开始一天还能见到童子一次,渐渐地就隔三差五见一次,不久就好多天见一次 ”
又数日竟灭。“
-----事见《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同性恋本是社会病态。
成年人与娈童情爱更是奇葩。但此类事先秦已有记载。南北朝时养娈童蔚然成风,性行为亦不免。竟然有个皇上
梁简文帝还作了《娈童》诗:
“娈童娇丽质,践童复超瑕。
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
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
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
还有“明武宗临幸杨文襄家,有歌童侍焉,帝问其名,歌童回杨芝;帝赐名“羊脂玉”命从驾北上。。。”
张岱《西湖七月半》:
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金瓶梅>被西门庆恭若圣贤的温师爷鸡奸画童,实际就是个猥亵幼童的 假道学先生.连淫棍西门庆都不容
可见早就不是啥光彩事儿 .
但有些文人墨客就是爱此下道 ,
据说郑板桥也深爱小童王凤"性敏貌美"。呜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