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老爹告诉俺詹天佑发明火车自动挂钩。后来学生课本,火车头工作,甚至好多权威工具书都黑纸白字,言之凿凿。可书读多了发现
Janney(詹内)1868年就获得了“Janney CoupIer”发明专利。而詹天佑1861年才出生 。
姑且不说那时中国还没火车 ,就是进口了火车头 ,一个八岁的孩子连百十斤的火车大钩都搬不动,可能发明吗?
1882年开平煤矿(唐山开滦煤矿前身)产量猛增,靠骡马拉车往胥各庄"河头"运煤已力不从心。洋人金达利就琢磨并指导中国工匠仿造了台蒸汽机车。英籍工程师薄内妻子顺着斯蒂芬森机车“火箭”号思路建议这大清朝的第一台火车头叫"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号)。因车头两侧各镶嵌着金龙,因此又称龙号。这时詹天佑还没干铁路。
"龙号"照片可见
前部链接车的是挂钩而非”碰钩”。下图同期英国火车头前部依然是挂钩。链接车厢得用钩子挂上,加锁才能成列行车。说明此时自动挂钩虽然发明了
在世界还没普及开来.
詹天佑1872年才在香港考取清政府“幼童出洋预习班”,赴美留学先补习英语。1877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1881年在三批一百二十名回国留学生中,用九年完成十六年学业获得学位的仅两人(另个是香山人欧阳庚1858--1941,后任驻美领事)詹天佑就是其一。
詹天佑专业是土木建筑而不是材料力学,更不是机械制造。他擅长的是桥梁道路工程建筑。回国后曾被清政府学非所用派服役大清海军,直到1888年才干本行,参加清朝铁路建筑。
詹天佑自己多次声明现代车钩不是他发明的。还特意拜托同事宣传澄清。 他编写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收录"詹氏车钩"词条,在音译Janney CoupIer时,特意"詹"字改"郑"字,译为"郑氏车钩"。 以避免讹传。
詹天佑没发明火车车钩并不影响他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他主持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青龙桥之字形路段,更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创举。现在学生课本都有介绍俺不赘言.
记得知青时俺第一次乘车路过青龙桥段,客车吭哧吭哧比步行还慢,那时车门不锁,随便上下.
俺跳上跳下多次,只觉得两个车头前拉后推还跑这么慢真奇怪,根本不懂得这段铁路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伟大意义.
发明自动挂钩的
哈姆尔特·
詹内本来就是铁路工人,看到工人们为了连接或分解一列火车十几节车厢,总要爬上爬下,用沉重的铁链子缠来绕去,非常艰苦,经常挤伤手脚,他自己就被碰伤过手.决心发明新的连接方法。他苦思冥想做了好多试验,都不理想.
(非自动钩发明前
为了防止车体碰撞
车体上都安装着笨重粗大的防撞器 )
1867年有天詹内下班回家,边走边思考挂钩,突然撞着一群游戏的孩子。他们追逐打闹逗笑完了,很快又变成两人一对,欢笑着面对面,脚顶脚,胳膊伸直,手指弯曲着勾连在一起,身子后仰着转圈。詹内看着了迷,他从孩子们勾连的手型得到启示“要是能发明一种装置,像两只手一样钩连起来挂火车,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詹内忘了疲劳,回家立即用木头制作“手指”弯曲钩在一起的模型,他想用这个办法解决车厢的连接问题。结果因为木制钩手僵硬死板又失败了。
詹内并不气馁,他想木头僵死不能灵活转动,何不用金属先制成可以分解的各个部件,
然后再用转轴组装一体? 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发明了火车的自动挂钩。

挂钩开始用铁铸造,像两只拳起的手,分别安装在车体两端。拳手心做成两部分, 用个销柱链接可自由分解开合 ,两只“拳手”用力一碰,就轻松地先分开再紧紧地钩死一起。插上销柱锁死就可以安全开车。分解列车时,轻轻提起销柱,就可轻松拉动拳手自动分开,拉走车体开车走人。
这真是一项伟大发明,但也不是一蹴而就,詹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
直到 1873年才基本定型,詹内再次获得自动车钩完善专利.从此詹内机车自动挂钩服务造福人类至今一百多年基本没变 。 -------- 感谢图片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