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牛虻》看文学典型、意境与意象

(2012-04-20 18:44: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校园里的小栖

一部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语言艺术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小说是一个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小说中的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总是试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编排,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及思想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从而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文学的典型、意境与意象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意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意象则是满足人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审美需要。文学的典型、意境、意象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理想形态。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于1897年出版发行,在其国内,该小说引起的反响并不大,然而其在中国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当时青年的热烈追捧。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曾在其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大力赞扬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并给予了极大肯定。

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牛虻》这一部小说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最典型也是最直接的就是牛虻,当然还包括蒙太尼里、琼玛等等的人物。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通过在这几个人身上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面貌。

小说中的牛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一个类似于英雄的代名词。他伟大,勇敢,拥有坚强的意志,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甚至最终选择了死亡。但,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其实,牛虻并不那么伟大,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他对于生活,对于人性的一些偏执,他是个充满了矛盾的个体。

首先,从牛虻对绮达的态度来看,他是很残忍的。小说中绮达本人对牛虻曾是深深爱着的,可是,牛虻却从不把她当做一个女人。绮达的身份是牛虻的一个情妇,牛虻出去参加各种宴会都会把她带在身边,而这,并不是因为爱,他只是很喜欢向传统挑战。绮达作为吉普赛女性所特有的性格与当时并没有冲破传统的社会无疑是格格不入的。每每这时,牛虻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这样的状况,而并不去在意绮达本人的意愿。

其次,牛虻从小便深爱着琼玛,在那种朦胧的感情还未见于光明前,琼玛误会了他,打了牛虻一个耳光,尽管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个耳光并不是他出走的最终原因,但,就是这一个耳光,却使得琼玛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生活在一种自责当中。甚至,最终,牛虻回来了,他也依然不愿承认自己便是当年的亚瑟,致使琼玛陷入了一种朦胧的猜测中。不过还好,最终牛虻在临死前的一封信中向琼玛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信中的句子,大概是对琼玛最大的赞扬了吧。

最后,对于蒙太尼里,牛虻无疑是又爱又恨的。蒙太尼里是牛虻年少时无比依赖的人,在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后,他选择了逃走,并且制造出了一种自杀的假象,使得他的这位父亲经历了一次丧子之痛。十三年后,当重生的牛虻回归,他变成了一位纯粹的革命者,以攻击封建教会,打击封建势力为己任,而他的这位父亲,则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的主要打击目标。只是,这样的针对蒙太尼里真的是因为牛虻恨他吗?这一点,甚至绮达都看出来了,牛虻并不恨他。在牛虻被铺的监狱中,他向蒙太尼里承认自己便是当年的亚瑟,逼迫他在自己和神父中做出选择,使得蒙太尼里陷入两难境地。最终,面对父亲对自己的放弃,牛虻选择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的这位父亲。牛虻死了,蒙太尼里也终于崩溃了,他们生前这种身份的对立也终于在死后得以重聚。

在作品中,牛虻被作者塑造成了一位具有抗争精神的英雄式的人物。在作品中,主人公被作者塑造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性格和人物形象。前期的亚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善良、纯真、向往着未来,渴望做一番事业,而后期的牛虻则是在亚瑟经历的苦难后的一种浴火重生后纯粹的革命者形象,他痛恨教会,以攻击教会为己任。看似两个时期的不同性格的人实则,他们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联系,无论是牛虻还是亚瑟,他们都始终深爱着蒙太尼里和琼玛。只是,前期亚瑟的这种爱更纯真,而后期牛虻的这种爱则是充满了矛盾的。这一点上,牛虻无疑是以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在这一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也将文学中的意境和意象融入其中帮助进行人物刻画,在这三者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文学形象也变得更加的生动饱满。

在教材中,将文学的理想型态划分为典型、意境与意象,这是按照文学的审美角度来划分的。对于这种划分方法感觉上已经十分具有代表性了,并且也能够很好的表现文学的形态。或许,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仅仅以这三点内容来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或许会有失偏颇,往往一些作品并不主要刻画典型,而纯粹只是作者的随想,那我们也不能说这不是一部好的作品,而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内容,而并不仅仅只有典型、意境和意象这三者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