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训心得--学科融合教研活动

(2020-01-02 11:54:58)
标签:

校本培训

开展“真语境·真语用”教研,习得“带得走的能力”

——记肖维源、林杏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培训心得

冬日暖阳,相约凤湖畔。1217日下午,肖维源名师工作室及林杏名师工作室在昆阳镇实验小学开展以“真语境·真语用”为主题的“跨学科”教研活动,关注不同学科的教学融合,探索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和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纪相钊老师,小学英语教研员林红蕾老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肖维源、林杏老师及工作室成员和相关学科教师参加活动。

活动由课前交流、课例展示、互动研讨、专家引领四个环节组成。

课前交流

下午两个课例的执教老师先做课前交流。潘佳佳老师和周朱碧老师分别就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思路向观课老师做阐述,让听课教师在课前能带着思考去听课。

课例展示

来自林杏名师工作室成员萧江四小潘佳佳老师作课前交流,阐述课例教学目标、内容及设计意图。她带来“PEP1 Unit5 B Lets talk”展示课令人耳目一新,潘老师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围绕“Picnic”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以Peppa Pigs picnic导入,带领学生慢慢进入文本情境Wu Yifan, John and Chen Jies picnic,通过猜、听、说、读、看、玩、演等多模态的学习方式,多感官、多维度地操练本课时的核心句型,拓展环节 Picnic time让孩子们和同桌一起分享,来获得更多种类的食物,拓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潘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语言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色的关注,她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了please,thank you及Youre welcome.等礼貌用语的习得。

第二节课是由肖维源名师工作室的周朱碧老师和三年(4)班的孩子带来语文口语交际课《请教》。周老师在课堂中创设真实、具体的交际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小艺请教同伴难题的真实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出请教的“五个法宝”,再通过创设“求助小剧场”和“情境小剧场”,让学生学习用上请教的法宝,学习向身边的伙伴请教,向长辈请教,向全班同学请教。同时,通过“花朵评价图”加以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周老师课堂不紧不慢地引导,亲切的话语,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来快乐的学习体验。

   学员互动研讨

一路分享,一路采撷,听课老师分享了观课感受。白桂芬老师说道:第一次听跨学科教研课例,感觉很新鲜。两位老师在教学上体现“真实性”,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练说讨论,角色体验,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的练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在感受与人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上生活实际中熟悉的场景,为交际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两节课的评价及时明确,值得学习借鉴。

昆阳一小徐素琴老师感慨:“学科融合让我们的教学更有创意点。两位老师课堂中创设真实情境,围绕话题展开对话,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频繁,及时评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语文口语交际“说”展开得更充分,给孩子留足了时间,英语课是否也可以放慢脚步,把更多时间留给孩子?

专家引领

“什么情境叫真情境?怎么去达成真实性?”林红蕾对龚亚夫教授提出的“真实性”任务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解读。她强调,定义“真实”的七大原则是真实话题内容、真实知识需求、真实问题解决、真实互动交流、真实个人介入、真实内在动力及真实思维过程。同时,她结合两节课例作针对性指导,详细罗列小学语文、英语相通点。“两者本质上都是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她以“真语境 真语用”展开,她说:“真实是最根本、最保底的,语言情境要具有真实性、趣味性、有效性和思维性,从真语境到真体验再到真语用、足语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学习模式、话题提升、语言灵动性、语言输入、内化及输出、教具真实化......她通过几个关键词对教师课堂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此外,小学语文教研员纪相钊老师为大家指点迷津。纪老师评价周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还原生活,情境真实。分解目标,分步落实,能够解读教材,关注“及时追问”这个新知。评价互动,促进学习,课堂上做得充分。同时提出建议:奖励时候可以奖励给小组替代奖励给个别学生。给予优秀的学生更大挑战,发展其高阶思维。交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拉长,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最后,纪老师高度肯定了“跨学科”形式的主题教研活动,提出要开展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有一定主题的,形式完备的主题教研,让老师产生规律性认识。“跨学科”主题教研,要基于学生学习,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展开。教研不仅仅关注内容,想办法变革学习方式,研究学情基础,提供学习路径达到学习目标。在促进学生习得“带得走的能力”的同时,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习得“带得走的能力”。

“跨学科”教研,让我们打破了学科壁垒,关注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融合,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融合,去寻找新的教学增长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