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全国多家报纸刚刚被揪改了美国总统的大名,某大报因在报道中将乌镇属地桐乡错按在桐庐名下,又被读者逮了个正着。报纸就是这样,差错一出手,白纸黑字,抹都抹不掉。
报纸连连被读者捉到“苍蝇”,并且截图为证,广传网络,如同将犯了错误的报人提溜到大庭广众之下,让人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人们为此惊呼:如今的报纸怎么了?
互联网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每天数十万字厚厚的一份报纸,一点差错都没有,确实比较难,报媒业内有句老话,叫做无差错不报纸。报人这么说,不是用来安慰自己的,而是用来自律的,有点谦虚、有点敬畏的意思在内。但眼下的情形似乎有些不妙,错得有点不可思议、有点离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味道了。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读者对报纸差错敏感程度依然不降,表明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没变,也表明受众对媒体准确性的要求没变。但从中可以看出,媒体人对自己的职业要求变得越来越松了。比如这个“奥马巴”,虽说一眼溜过去确实很难发现,但新华社发布这条通稿过后不久,是发过一条“更正”的。做国内新闻的编辑,如果有看一遍有没有“更正”的习惯,这个坑就会及时补上,就不至于张个无盖的窨井,让一级一级把关者前仆后继地往这个裸坑里跳。
事实上,传统媒体中除了无差错不报纸,还有一句叫做无口误不电视。当然,传统媒体的差错,跟网络媒体的差错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那种一说报纸差错,就立即与喧嚣的“传统媒体没落”挂起钩来,就哀叹传统媒体“越没落、越堕落”,这种无端的拔高,跟上纲上线的思维一样,都是不客观,不可取的。尤其是传统媒体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与唱衰传统媒体的一方唱和。
之所以将集中暴露的报纸差错与别的传统媒体比,与网络媒体比,不是为了比烂,也不是为纸媒开脱。相反,从黄金时代走过来的报纸,面对多元化的传媒竞争,更应打起精神,保持黄金般的品质不变。中国媒体因为严重差错而中枪的总编辑和媒体人比比皆是,他们有的付出了前途、饭碗等超值代价,教训十分深刻,令人为之扼腕。面对传统媒体的颓势,也有一些党报坚守品质、追求一流,严格执行安全出版流程,建立报纸审读制度,对差错实行严管重罚,从而把差错降到了最低限度。说到底还是要回到责任心上来,回到业务素质上来,回到严格管理上来。
当今传统媒体,几乎没有一个时代的市场竞争性、人员流动性,像今天一样如此之大。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创新,也需要坚守。那种将文字差错归咎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甚至归咎于新技术下的难免,同样也是不恰当、不可取的。很多传统媒体,在新一轮竞争中,对于责任心的塑造、对于检校人员的配置等等这些不该减的,减了太多。这种成本核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行业在竞争环境下的定力不足。所以,这个坑,其实不是哪一个编辑挖出来的,而是整个传统媒体集体性的浮躁所致。
传统媒体会不会死?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话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传统媒体中的一部分,放弃了对文字、对职业、对读者的敬畏感,那么,作死只不过是迟早的事。但更想说的是,传统媒体要想振作起来,首先需要传统媒体人打起精神来,负起责任来,保持传播内容的品质不变。这是传统媒体究竟是会笑到最后、还是哭到最后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