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市场“无形的脚”来“踩油门”

(2015-09-21 14:21:36)
标签:

杂谈

     本报评论员 徐迅雷

 

916日,北京首家由政府许可的专车“首汽约车”正式上线运营,把传统出租车的模式彻底给打破了。“首汽约车”由首汽集团与祥龙出租车联手推出,这条专车“鲶鱼”成了合法的“鲶鱼”,至于各地能否真正让“鲶鱼效应”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对出租车行业“搅动”一下就算数,得看改革的深化程度和实践效果。

 

920日凌晨两点多,我从家乡坐火车回到杭州,从城站火车站出来,没有叫专车,而是搭乘出租车。一出检票口,就有出租车司机热情地迎上来揽客,帮助拎行李;出租车排队处,不少的哥站着盼客。没有专车的时代,哪是这番情景。到家,显示器显示25元,给了40元车费,我说:“后半夜,你们真不容易。”如今我们出租车的问题,主要不是一线司机的问题,而是整个管理体制问题;而我基本上选择使用专车出行,主要是方便快捷,不是车费高低的问题。

 

我这个没有私家车的人,过去对“打车难”深恶痛绝,烈日下或大雨中,等上半个小时没有车,什么滋味?我赶飞机、赶上课,都曾险些就误点。正是市场化专车的出现,让市场供求趋于平衡,解决了这个“打车难”问题。作为乘客,一旦有了选择,我们就都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利。

 

出租车行业如国企,专车则像民企。如今国企改革的难题,几乎在出租车行业改革中都有体现:国企行政管理、行政垄断,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出租车行业自身发展同样受严重制约;国企定位不清,造成经济资源错配,出租车行业既像商品又像“准公共品”,资源配置同样错位;国企有着或明或暗的特权,有意无意挤压民企发展空间,少数人得利而一线员工大多干活辛苦报酬不高,而出租车行业及其司机恰是这样……

 

那么,出租车行业能否“民企化”,能否也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现行出租车管理体制所形成的垄断封闭链,如何从根本上将其打破?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一针见血地说:出租车改革,应该采取持业注册制,包括驾驶员和车辆都实行注册制,“个人可以投资出租车”。“个人可以投资出租车”,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运营管理模式,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就是从根本上扬弃了所谓的“份子钱”,让出租车公司不得不放低身段。这个在理论上不难解释清楚,可是在现实中,“个人可以投资出租车”的路究竟在哪里?杭州的方案设计受不受一线出租车欢迎、能不能得到实现?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市场化是出租车改革的大趋势,要让市场“无形的手”来拧动“车钥匙”,要让市场“无形的脚”来“踩油门”。这样的市场化推进,必然要求在运营管理模式上进行“换挡”,其大前提,就是要给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狠狠地“踩刹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