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五届杭州学习节的重头戏——“十大学习地标评选”日前落下帷幕,杭州图书馆、孔庙、西泠印社等,荣登榜单。
最终选出的“十大学习地标”来自于网络海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过程公开透明。但也不必讳言,榜单上的名字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心理预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学习地标”——浙图、浙江美术馆、下城图书馆、西湖文化广场……随便举出几个地方,与最终选出的“十大学习地标”,难分轩轾。
下城区图书馆,没有听错吧?是,如果你就住在潮王路附近,经常在下城图书馆阅读、借书、活动、听讲座,那对你而言,把下城区图书馆作为“学习地标”可谓当仁不让。当然“下城”两个字还可以替换成“上城”、“西湖”、“江干”、“余杭”、“拱墅”……
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十大学习地标评选”的意义,不是为了求得一个结果,而是为了在评选的过程中,唤起人们对于学习的记忆与回味,加深人们对于学习的美好印象,激发起人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建设学习型城市”,本身是一句口号,但作为实践,却必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喊口号不行,一味地说教也不行,关键是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学习的风气。“美丽杭州”建设有一个说法:从盆景到风景到风尚。建设学习型城市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学习地标的建设也就是“盆景”的建设、“风景”的建设。风景这边独好,在美好的风景中,人们的情感与行为也会被风景所感染、所升华,与风景融为一体,最终形成风尚。
建设学习型社会,风气的引领很关键。“学习地标”的意义就是引领的意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建设“学习地标”,政府的投入与政策引导不可或缺,政府要舍得花钱投入文化事业,为市民提供充分的文化、学习活动场所;政府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当然,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学习,以“学习型干部”为己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学习地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近年来杭州贯彻、实践十八大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绩斐然。连续五届学习节的举行,“十大学习地标评选”的广泛参与,本身既是干在实处的表现,也是走在前列的见证。当下,杭州正在建设中国跨境电商综试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2022年还将举办亚运会,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杭州必须是学习型的杭州,学习型的杭州应该勇于做全国的“学习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