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劝学》第二课时

(2012-11-21 21:20:18)
标签:

高职语文

教案

教育

劝学

分类: 中、高职语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深入学习第一、二节,明确学习的重要作用

           2、了解设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提问荀子的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第一小节中的字词注解

3、学生背诵第一节

 

二、新授

1、翻译第一节

[明确]: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 (颜色)比蓼蓝()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把()做成车轮,弯曲(程度)符合 圆规(的要求),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提问]:第一节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主要通过比喻来说理。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为加工或自然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并以所学知识省察自己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2、分析第二节

1)齐读第二节

2)疏通第二节文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尝:曾经   终日:整天    须臾:片刻   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跂:踮起脚跟      博见:看得广阔    :表修饰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招:招手

而见者远:而:表顺承;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而远者见”,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呼:呼喊      疾:强     :明显,显著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    :形作使动,使……    致:到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船浆,代船只    

水:名作动,游泳      绝:横渡

君子生非 异也,善假物也。    生同性:资质,禀赋

物:外物,客观条件

3)翻译第二节

[明确]: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提问]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本节论述了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补不足的道理。
首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指出思不如学;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又一次证明了学不可以已。因理推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所以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4)学生熟读课文

 

三、作业

1、背诵第二节

2、抄写第二节中的生词注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