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劝学》第一课时

(2012-11-21 21:08:49)
标签:

高职语文

劝学

教案

教育

分类: 中、高职语文

[教学目的]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崐    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对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所必须持有的正确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设喻论证、对比论证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解题

           2、疏通第一小节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为学》,它通过两个僧人游历的故事,说明人只有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取得成功。这是用设喻方法,讲明有关学习的道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用设喻方法阐明学习道理的文章,这就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

 [说明]:严格说来。通常所谓的“比喻论证”是不正确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二、新授

1、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崐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善用比喻,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韵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崐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教师领读课文,正字正音
[
明确]:木直中zhòng   róu以为轮 
   
虽有yòugǎpù     金就砺lì  cānxǐng
   
zhì明而行无过     qì而望矣    xìng非异也

kuǐ步   qí骥jì  nǘ马    qiè而不舍  螯áo

4、学生齐读课文

5、疏通第一小节文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靛青;      蓝:蓼蓝

    :表比较,比;而:表转折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 凝成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中:符合  规:圆规 绳:墨线

                                 :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虽:让步连词,即使

有:通又   :     ::晒(曝)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靠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参省:检查反省

乎:相当于“于”

而: 而且,表递进   :名作状,每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      :表并列

6、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作业

1、熟读背诵第一小节

2、抄写字词注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