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劝学》第三课时

(2012-11-21 21:40:17)
标签:

高职语文

教案

教育

劝学

分类: 中、高职语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抽测背诵情况和第一二节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新授

1、分析第三节

1)齐读第三节

2)疏通第二节文意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积累    兴焉:从这里兴起     渊:深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自得:达到很高的境界     圣心:圣人的思想品质   得:得到

:语气助词,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半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不舍。    
 
骐骥 :骏马     驾:马驾车一天所走的路程

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     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利:锋利    强:强健    爪牙:爪子和牙齿,古今异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语,向上,向下

一:数作形,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跪:腿;           躁:浮躁

3)翻译第三节

[明确]: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提问]第三节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从学习的客体的角度论述。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之功劳。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用心专一,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崐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学生齐读第三节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赏析本文设喻论证的特点

[提问]: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这和本文设喻的丰富多样是分不开的,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设喻论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
明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三段中的“积”与“不积”,“舍”与“不舍”“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三、  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小结
本文是荀子的散文中的代表作,深刻论述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态度,解决了“要不要学”“怎样学” 的问题,要求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古代有其进步的一面。在今天,这样的思想更有其实际意义,我们青少年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体现自身的价值。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    抄写字词注解,完成练习册

3、    预习《鱼我所欲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