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用浮的材料造船
【教材简析】
在前一课中,学生对船的载重量、船体材料、构造、动力系统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制作和测试独木舟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了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和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设计制作、测量、完善木排(竹筏)模型以获得更好稳定性和更大载重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浮力,认识到相应的结构对船功能的影响。
用技术与工程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制作木排(竹筏),动手动脑解决独木舟载重量小和稳定性差的过程,学生在获得丰富动手实践机会的同时,还能体验先人依据社会需求改造船只的历程。在教材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对比独木舟和木排(竹筏),会发现在稳定性和载重量进步的同时,木排(竹筏)不能确保承载物干燥和载重量依旧不够大等不足,通过与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对比,提示学生新的研究方向---造一艘防水的小船。
聚焦板块
通过回顾上节课及视频播放,学生回忆独木舟容易侧翻的特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给学生直接提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任务,用浮的材料造一艘船-木排(竹筏)。
探索部分
,探索活动1设计一个木排(竹筏);
探索
活动2,制作并测试木排(竹筏)的稳定性及载重量;
探索活动
3比较独木舟和木排,让学生感知技术的进步,及木排(竹筏)的不足。
最后通过
研讨
,鼓励孩子们对于改造木排(竹筏)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人们的需求可以让技术得到突破
【
学情分析
】
孩子们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对船的结构、材料、载重量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独木舟的制作更是给孩子搭了一个脚手架,经过独木舟的制作再到现在的木排(竹筏)设计制作,符合维果斯基所提出的“够一够,摘桃子”,问题驱动下,孩子才能真探实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用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木排(竹筏)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木排(竹筏)进行性能测评,并不断改进来提高船的稳定性和载重量。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值制作木排(竹筏)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
船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木排的草图设计及实物制作。
难点:不断修正设计与制作木排。
【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水槽1个、螺母若干、长木条若干、短木条若干、橡皮筋、棉线、剪刀。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3分钟)
【情境设置】
一位胖商人准备去河对岸做买卖,正愁着如何渡河,这时他看到河边有一艘独木舟,于是兴致勃勃上了船,可是。。。。。。
1.【视频导入】播放胖商人坐独木舟翻船
2.学生讨论独木舟的不足之处
(预设:独木舟
不够稳定,装载货物有限
。我们可以做得宽大一点。)
3.提问:怎么改进独木舟呢?
4.学生交流回答
【情境设置】
胖商人听说我们五一班的同学都非常厉害,他想请你们为他造一艘合适的船,你们愿意成为造船师,接受这个任务吗?
5.出示任务要求: 这节课我们要动手
用浮的材料造一艘船——
木排。
6.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
】:
重现独木舟不稳定易侧翻的场景,激发学生思考,怎么改造独木舟。
二、探索
(一)小小造船师——讨论与设计(预设15分钟)
1.布置任务:
用
这些材料
做一个
木排
模型
1)要求:
稳定地浮在水面
;船体
牢固、不散架
;使用的材料数量合理。
2)提供的材料:长木条
4根、短木条
4根、橡皮筋
4根、棉线一根
2.学生活动:讨论与设计
(8min)
3.教师提示:汇报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1)我们选择了......
2)我们的固定方法是......
3)哪些设计可以达到“载重量大,稳定性好”的目标
4.学生交流汇报并说明设计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思考-画图纸-制作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思路的,应该先修正设计图再进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反思、积累经验。
(二)小小造船师——制作与测试(预设15min)
1.出示注意事项:
1)制作的小船要与设计图相符。(重点提示:
红笔修改在设计图上
)
2)
轻轻放螺母,两头放均匀
3)测试时注意不能让水浸湿螺母,“水浸湿螺母”即为测试结束。
3.学生活动:制作与测试(8min)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在汇报过程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醒,例如最多能装载多少个螺母,船体是否稳定或变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与测试,学生能切身体会到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任务埋下伏笔。
三、研讨(7min)
1.问题1:比较独木舟和木排的特点
独木舟
竹筏(木排)
体积
载重量
稳定性
是否容易浸水
【情境设置】
多亏我们的小小造船师,胖商人终于可以用更宽
、
载重量更大
、
稳定性更好的木排顺利地运送他的货物了。但是,胖商人同样也在渡河的时候发现货物在
木排
上很容易被打湿这个问题
。
2.问题2:木排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造?
(教师适当给予提示:提供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船只图)
3.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呈现,代表了当时船技术演化发展的路线,可以给学生提供改进和优化木排(竹筏)的蓝本。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进步能促进造船的发展。
【板书设计】
2.2 用浮的材料造船
独木舟
不稳定
载重量小
木排
较稳定
载重量大
易浸水
科学组3月集体备课
2.2.用浮的材料造船
【教材简析】
在前一课中,学生对船的载重量、船体材料、构造、动力系统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在制作和测试独木舟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了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和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设计制作、测量、完善木排(竹筏)模型以获得更好稳定性和更大载重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浮力,认识到相应的结构对船功能的影响。
用技术与工程的学习方式设计与制作木排(竹筏),动手动脑解决独木舟载重量小和稳定性差的过程,学生在获得丰富动手实践机会的同时,还能体验先人依据社会需求改造船只的历程。在教材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对比独木舟和木排(竹筏),会发现在稳定性和载重量进步的同时,木排(竹筏)不能确保承载物干燥和载重量依旧不够大等不足,通过与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对比,提示学生新的研究方向---造一艘防水的小船。
聚焦板块
通过回顾上节课及视频播放,学生回忆独木舟容易侧翻的特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给学生直接提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任务,用浮的材料造一艘船-木排(竹筏)。
探索部分
,探索活动1设计一个木排(竹筏);
探索
活动2,制作并测试木排(竹筏)的稳定性及载重量;
探索活动
3比较独木舟和木排,让学生感知技术的进步,及木排(竹筏)的不足。
最后通过
研讨
,鼓励孩子们对于改造木排(竹筏)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人们的需求可以让技术得到突破
【
学情分析
】
孩子们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对船的结构、材料、载重量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独木舟的制作更是给孩子搭了一个脚手架,经过独木舟的制作再到现在的木排(竹筏)设计制作,符合维果斯基所提出的“够一够,摘桃子”,问题驱动下,孩子才能真探实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用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木排(竹筏)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木排(竹筏)进行性能测评,并不断改进来提高船的稳定性和载重量。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值制作木排(竹筏)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
船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木排的草图设计及实物制作。
难点:不断修正设计与制作木排。
【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水槽1个、螺母若干、长木条若干、短木条若干、橡皮筋、棉线、剪刀。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3分钟)
【情境设置】
一位胖商人准备去河对岸做买卖,正愁着如何渡河,这时他看到河边有一艘独木舟,于是兴致勃勃上了船,可是。。。。。。
1.【视频导入】播放胖商人坐独木舟翻船
2.学生讨论独木舟的不足之处
(预设:独木舟
不够稳定,装载货物有限
。我们可以做得宽大一点。)
3.提问:怎么改进独木舟呢?
4.学生交流回答
【情境设置】
胖商人听说我们五一班的同学都非常厉害,他想请你们为他造一艘合适的船,你们愿意成为造船师,接受这个任务吗?
5.出示任务要求: 这节课我们要动手
用浮的材料造一艘船——
木排。
6.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
】:
重现独木舟不稳定易侧翻的场景,激发学生思考,怎么改造独木舟。
二、探索
(一)小小造船师——讨论与设计(预设15分钟)
1.布置任务:
用
这些材料
做一个
木排
模型
1)要求:
稳定地浮在水面
;船体
牢固、不散架
;使用的材料数量合理。
2)提供的材料:长木条
4根、短木条
4根、橡皮筋
4根、棉线一根
2.学生活动:讨论与设计
(8min)
3.教师提示:汇报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1)我们选择了......
2)我们的固定方法是......
3)哪些设计可以达到“载重量大,稳定性好”的目标
4.学生交流汇报并说明设计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思考-画图纸-制作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思路的,应该先修正设计图再进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反思、积累经验。
(二)小小造船师——制作与测试(预设15min)
1.出示注意事项:
1)制作的小船要与设计图相符。(重点提示:
红笔修改在设计图上
)
2)
轻轻放螺母,两头放均匀
3)测试时注意不能让水浸湿螺母,“水浸湿螺母”即为测试结束。
3.学生活动:制作与测试(8min)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在汇报过程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醒,例如最多能装载多少个螺母,船体是否稳定或变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与测试,学生能切身体会到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任务埋下伏笔。
三、研讨(7min)
1.问题1:比较独木舟和木排的特点
独木舟
竹筏(木排)
体积
载重量
稳定性
是否容易浸水
【情境设置】
多亏我们的小小造船师,胖商人终于可以用更宽
、
载重量更大
、
稳定性更好的木排顺利地运送他的货物了。但是,胖商人同样也在渡河的时候发现货物在
木排
上很容易被打湿这个问题
。
2.问题2:木排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造?
(教师适当给予提示:提供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船只图)
3.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呈现,代表了当时船技术演化发展的路线,可以给学生提供改进和优化木排(竹筏)的蓝本。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进步能促进造船的发展。
【板书设计】
2.2 用浮的材料造船
独木舟 不稳定 载重量小
木排 较稳定 载重量大 易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