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三年段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

9古诗三首(一稿)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开篇课。该单元围绕着“传统文化”来进行。三首古诗分别选取了元日、清明、重阳这三大节日,通过诵读交流节日情景,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味。三首古诗各有特色,《元日》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文化。《清明》作者杜牧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和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洁,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和亲人,写了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登高的情景。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蕴含着强烈的思乡情感。本课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明白诗中所传达出的情感。文中有要求会认的字6个,要求会写的字13个。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和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约30首古诗了,他们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三首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等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1.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2.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板块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教师范读。
(4)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5)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读。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2)学生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
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理解“暖”字。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
认识“桃符”。(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师范写,生摹写。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板块三 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课件出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5)指名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揣摩背后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板块四 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1)学生练写。(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2)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
9古诗三首(二稿)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开篇课。该单元围绕着“传统文化”来进行。三首古诗分别选取了元日、清明、重阳这三大节日,通过诵读交流节日情景,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味。三首古诗各有特色,《元日》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文化。《清明》作者杜牧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和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洁,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和亲人,写了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登高的情景。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蕴含着强烈的思乡情感。本课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明白诗中所传达出的情感。文中有要求会认的字6个,要求会写的字13个。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和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约30首古诗了,他们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课件出示:
“元”字的演变过程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板块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教师范读。
(4)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5)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读。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2)学生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
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理解“暖”字。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
认识“桃符”。(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师范写,生摹写。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板块三 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课件出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5)指名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揣摩背后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板块四 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1)学生练写。(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2)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