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籍善本鉴赏家、收藏家王加勋先生对“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的点评辑录,
一、活字印书图(音译名“檀蒸控”)
(2020-07-09)
中国的印刷术,是辽代契丹民族发明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有关的活字印刷的书籍,佛经,版画,还有木,石,铜的活字,都有大量的实物出土发现。可是,一直被回避,不予承认。这即是大汉族主义,同时也为韩国人和德国人的谬论,开了绿灯。客观上,为韩国人德国人张目撑腰。有人说'千方百计地抹黑污蔑,偏偏让韩国的漏洞百出的谬论,甚嚣尘上,是简单的糊涂吗?裴元博先生的艰难研究历程和震撼人心的成果,中华民间学者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本草纲目》是民间李时珍写的,不是明朝太医院的御医们。
二、造纸术(音译“宾幼耶”)
(2020-07-09)
裴元博先生这篇契丹造纸术绘画的译释考,图文并茂,考证翔实,学术论述很有深度。
裴老师契丹文字的译解释读流畅,使人豁然开朗。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也颇有建树。其中有些观点,对解析历史,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辽代的发明和百工技术,北宋等中原汉人政权偷学借鉴之后,都变成汉人朝代的成就。有的在记载上移花接木,有的从图画上变更环境和人物衣饰。这些在活字印刷术以及酿酒等发明都很明显。
二,裴老师提出中国连环画起源成熟于辽代。这也是有史实依据为支撑的。至今宋代雕版全世界收藏不过十几块板,而且基本都是南宋的。而辽代的雕版很多也成套。从佛经到版画到文告到书籍,种类齐全 数量很多。连徐悲鸿纪念馆藏《八十七神仙卷》都是雕版拓印的。所以,裴元博先生说中国的连环画起源于辽代契丹王朝,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发现和论断。
随着《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的陆续译考的的成果公布,会有更多的历史真像揭开,弥补历史的谬误和缺失
三、马背学堂(音译“马后辅保”)
(2020-07-12)
裴元博先生翻译和考证辽代契丹民族的“马背学堂”一文很有意义。
宋辽对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期。但,堂堂的大宋朝,却处于下风。契丹王朝的强势不止是军事,在民族融合,统治体制,宗教宣扬,文化文明,等等,都有重大的发展,杰出的成就。契丹是马上民族,游牧民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于公元907年立国之后,一系列动作,特别是整合宗教,创制文字,崇尚儒学,是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往往忽略了契丹王朝的文化教育。实际上,契丹王朝接受汉文化是基本国策。不仅积极开始了科举制度,也加强了契丹全面的汉文化融合进程。
契丹皇帝贵族的汉文化水平很高。契丹王朝后期,也有契丹人科举取士,进入中枢。如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就是通过科举的林牙即翰林。目前发现的契丹文与汉文对照字典,文书,医学,诗词,特别是还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复习参考资料书籍。这才是契丹王朝强大的根本。
今天,我们看到裴元博先生对契丹绘画“马背学堂”的释读考证,进一步展示了契丹王朝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这是对契丹历史研究的补充。也是“契丹学”探讨研究的重要启示。
四、播种(音译“里术可”)
(2020-07-19)
大辽契丹王朝,从公元907年立国,到1125年亡国,共219年。
辽契丹国从一个游牧民族很快就发展起来,成为游牧与农业并重的强盛国家。据辽史和宋朝书籍,使臣录等记载,辽国的农业生产是很发达的。从唐末起到五代十国混乱年代,辽地相对稳定,大批汉人避难,特别是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辽的汉人农业地域大大地扩大了。与此同时,辽初,耶律阿保机又彻底灭了渤海国,迁徙十万渤海国人到辽东京和辽上京。极大地推动辽国的佛教,农业,百工的发展。这是辽代契丹王朝实施的一国两制的融合政策的成功。
裴元博先生翻译并考证的辽代《播种图》(音译:里术可),很是珍贵。对我们了解地处北方的辽代契丹国农业生产,很有意义。
五、收西瓜图(音译“徙阿吾丝”)、
(2020-07-19)
裴元博先生的辽史研究知识真是渊博啊。
盛夏,人们吃西瓜消暑,大快朵颐,透心凉爽,十分惬意。可是,西瓜是什么时候有的呢?相信,很多人就一脸茫然了。裴先生为我们翻译考证的这幅《西瓜收获图》,解答了我们的疑惑。
今天,西瓜种植,已经遍及中华大地。是14亿中国人的最爱,解渴,消暑还发现了西瓜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极力推崇西瓜的清热解毒,去瘟利尿之功效。中国的南北大菜系中,都有瓜皮虾仁汤一例。西瓜,浑身是宝。
可是,西瓜传入中原,传遍全国,却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且,竟然是草原帝国大辽契丹国。对这一历史过程,裴元博先生给我们引经据典,考证绘画,做了详细的论述。我们在仔细欣赏契丹西瓜图的同时,阅读裴先生的考释文章。值此三伏天,真是享受啊。
六、套马图(音译“俄六福”)
(2020-07-22)
裴元博先生对这幅辽代绘画非常喜欢。裴先生说,契丹人养马,驯马的全景图,竟然如此真实,细致,生动,为历朝历代所仅有。为证实此说,我查了有关资料。还真是这样。从唐代开始,绘画中,以马为主题或出现马的形象,不在少数。但,大都是出行的坐骑。少数主要描绘马的,也是单调。像如此远景近图,层次交融,把契丹这个草原民族的养马驯马,形象地展示出来,极为罕见的珍贵画作。
裴元博先生还特别指出,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是画不出来的。你看看那个套马的场景,马嘶长鸣,骑手勇敢娴熟。多么昂扬激烈,惊心动魄。太震撼了。对照一下,后来的诸多群马图,奔马图,牧马图等等,无论绘画整体和绘画表现,神韵和气势,真无法相比了
七、棉花织造(音译“宾幼为形”),
(2020-07-28)
裴元博先生这篇契丹《棉花织造图》的考证,石破天惊。必将引起史学界和艺术界的震撼和重视。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的棉花?据载,北宋时候,高丽国进贡两盆棉花苗,当时是当做花卉来观赏的。直到南宋末年,围绕着黄道婆,才知道有了棉花和棉花纺织。这已经是晚于契丹王朝近300年了。
棉花原产于古埃及,后来传入两河流域,进而到了中国的西域即史称的回鹘。裴元博先生考证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讨回鹘时与西瓜等同时带回种植。契丹人很聪明,在寒冷的地域引种成功,这不能不说是重大的农业科技进步。赤峰博物馆研究员顾亚丽著作《辽史边缘》中,就说到了契丹人发明了牛粪暖棚技术,“瓜菜大棚始于辽”。这些都是史学家们,应该重新认识辽代契丹王朝的文化和文明。
八、染整图(音译“近少务”)
(2020-08-01)
裴元博先生的这篇“染整图”的考证是上一篇“棉花织造图”的续篇。辽代契丹国是中华民族最早引种并发展加工技术的,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契丹国,棉絮,棉布和棉织品,已经走入寻常人家。可惜,这些草原民族的辉煌文明,却一直被掩盖,被忽视了。
裴元博先生的一系列考证论述,如造纸,活字印刷术,西瓜和棉花的种植,等等,对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重大的贡献。历史会证明,裴元博先生功不可没。
本幅画的契丹小字跋記中,6,7,8,9,四个字漏译了。应该是“配享椁棺,旄尾,紫红袍服,排场光彩”重新安葬神速姑。
有关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之妹萨满教祭司神速姑等人被处死的迷案,裴元博先生有多篇著述。事过八十年,有后世皇帝重新追谥安葬,这也是历朝历代常事。联系到2003年吐尔基山辽墓发掘报告,人们就明白了。裴元博先生在该墓发掘后不久,就曾考证墓中高贵的女主,是神速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了裴元博先生的判断。
至于神速姑等人的处死原因,裴元博先生在考证《八十七圣仙像》文中,已经阐述的清清楚楚了。这当然是耶律阿保机确立摩尼教为辽代契丹国的国教斗争的结局。
九、调味酿造(音译“后九试水”)
(2020-08-05)
裴元博先生译考的这幅契丹《调味品酿造》图,很有意思。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饮食文化。神农尝百草,尝出了治病的药草,也品出了佐味的食材。辽国地处北方苦寒之地,契丹是马背民族游牧习俗,生存土地多是盐碱值偏高。因此,辽代契丹国的酱醋酒,是契丹人须臾不可少的美味佐料。这是与地域,食物,口味决定。
进餐美食,裨益盘酱,除腥去膻,必有佐醋,大漠铁骑,举杯痛饮。至今,喀左食醋,宁城老窖酒,翁旗黄土梁豆酱,仍然是地方传统名牌。契丹人的这一传统佐食美味的饮食口味和制作方法等等习俗,在山西,华北,东北的原辽国统治地域内,也一直保持并传承着。
裴元博先生对辽代契丹王朝的历史和民俗,很有研究。契丹民族的生活细节是破解契丹历史的钥匙和入口。可是,现在的一些学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破解契丹之谜,裴元博先生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倒是给契丹学界和研究者,提了醒,打开了一片天。
十、瓷器烧造(音译“西近滁水”)
(2020-08-11)
裴元博先生译解的这幅契丹绘画《瓷器烧造图》,向世人展示了大辽契丹国的兴旺发达的制瓷业。辽宋是中华史上相对稳定的南北朝时期。澶渊之盟后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辽和宋,成为了中华历史上最繁荣的两个王朝。宋朝因为北部和西部是契丹和西夏,被迫向南和西南方向发展,遂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今天赞誉北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岂不知这是被地理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而契丹国却延续并扩展了汉代开辟的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至今,中东欧各国称中国为“契丹”。实际上现在世界上中国的China也是由契丹转化而来的。
辽契丹国的制瓷业很是发达。路菁与关宝宗著《辽代陶瓷》有翔实的考察和论述。毋容置疑的辽三彩,超越唐三彩和宋三彩。今天,走进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等,正中赫然端坐的巨大的辽三彩罗汉像,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这是中国历代彩塑造像的光辉顶峰。这些三彩罗汉像,原是河北易县八佛洼供奉,本世纪初,被盗买国外。据裴元博先生考证,这些三彩罗汉塑像,是辽代时的析津府即辽南京的“龙泉务”窑烧制,地点在今北京西边门头沟。
对于辽代的官窑,裴元博先生收藏并考证认定,由日本学者提出并被中国人跟进的所谓耀州“东窑”青瓷,是真正的辽代官窑,根本不是什么“东窑“。对此,裴元博先生有多篇考证文章。在新浪博客中也可以查阅(peiyuanbo448_新浪博客)。裴元博先生的辽代官窑的发现,考证,辨析,认定,意义重大。这是辽代契丹王朝文明史,科技史的重大补证。随着探索研究的逐渐深入,裴元博先生对辽代官窑青瓷的发现考证,必将被学界接受认可并成为辽代陶瓷收藏研究的新学科,也必将惊醒收藏家,掀起辽代契丹王朝的官窑和精美瓷器的收藏热潮。希望,有识之士关注辽代瓷器。这是一个蕴藏巨大机会和效益的领域。
十一、兵器打造(音译“拜承复悠”)
(2020-08-14)
裴元博先生考证译解的辽代契丹绘画《兵器打造图》很有意义。这是澶渊之盟以后的统和年间,辽国仍然厉兵秣马,毫不松懈,国盛兵强的写照。
北宋纳贡和解,百年无战事。其属国高丽,西夏和西域诸国,亦和平共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最辉煌的时期。北宋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开辟了西南和海上丝绸之路,契丹王朝融合了中原和西亚文明,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了势力。至今,在蒙古国境内,有许多契丹遗址和崖刻遗迹,也常有文物和钱币窖藏发现。
公元1125年辽国将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林牙,跑到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整顿兵马,后来建立了西辽国。这个可敦城就在今蒙古国境内,北庭都护府就是辽国设立的行政衙门。可知当年大辽契丹王朝疆域多么辽阔。
裴元博先生考证辽代契丹国实行全民皆兵,从十五岁到五十岁,皆上马征战下马放牧,兵备自有。这幅《兵器打造图》正是这一历史的佐证。从辽代契丹王朝以来,女真的金朝,蒙古的元朝,都延续了这种兵民制度。乃至后世这些北方地区,也有这种形式的武装集团。民国的阎锡山,就在山西境内,实行“兵农合一”的晋绥军。
裴元博先生对契丹《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的鉴定,考证,释解,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在“沉珂康复中”艰难的进行。这是一个学者对辽代契丹王朝历史及文字破译的热爱和贡献,这是真正的文史学者奉献给世人的赤诚之心。三万多篇考证论述的文章,这是辽金元文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资料。裴元博先生是令人尊敬的辽金文化学者。祝裴元博先生早日康复。
十二、榷场归(音译“欲扩提”)
(2020-08-16)
裴元博先生翻译考证的辽契丹国的绘画“榷场归来图”给辽史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元编辽史,对辽代契丹王朝的市场贸易活动,说的比较笼统。裴元博先生通过分析这幅绘画,推开了经济发展,市场交流,边境贸易探索之门。
这幅描绘辽契丹国搉场的图画,给了后人很多启示和启发。这是辽契丹国内相邻部落州郡和诸多属国,还有更重要的与北宋的边境贸易的一幅缩影。
辽代契丹王朝,注重活跃内部市场交易和促进外部边境贸易,特别是西域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密切往来,辽契丹国势愈加强盛。当年的辽上京城就有西域商队专门的居住区“回鹘营子“,今天的巴林左旗老城有一种独有的植物“骆驼刺”,就是千年前丝绸之路的遗留。奇怪的是,离了这个区域,根本就没有“骆驼刺”的生长。目前发现的西亚琉璃器皿和金银器,以及产自西亚中亚的玛瑙佩饰,都是当时辽契丹国,活跃的搉场和发达的外贸成果。
据史料载,辽契丹国面积是489万平方公里,而北宋国土面积是280万平方公里。辽还有高丽,西夏和西域等近百个属国,对欧亚大陆的交往和影响巨大。目前已经发现收藏的银质和木雕的“交子”印版和“纸质交子”实物,应该是早于北宋的,这都足以证明辽代在市场贸易结算的创举和进步。裴元博先生博客有专门考证辽契丹国“银制交子印版”的文章。
(查新浪博客peiyuanbo448)。
裴元博先生译解的《榷场归来图》关注了新的辽史研究领域。对辽契丹国的市场交易和边境贸易,作为专门课题来深入探索研究,这是很必要也很有意义。希望裴元博先生的考证释解文章,作为一个开头,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跟进,使辽契丹国的内外搉场商业贸易方面,有更多收获和更大的成就。
十三、巡狩图(音译“皇德徙”)
(2020-08-20)
裴元博先生翻译考证的契丹皇帝《巡狩图》诠释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之后,深入联盟的各个部落,考察社会,体恤民情,安抚人心,确立威望,统一政令。把松散的八个部落的联盟开始转变成强势的草原帝国。这幅绘画的考释,还有重大成果。使长期困惑泉界的“巡贴”钱,迎刃而解。“巡贴”钱,是契丹八部新头领“大于越王”耶律阿保机在“威加八部,君临天下”的巡狩过程中,收买八部人心,恩施八部首领,恩威并用,稳固统治地位的重要财政政策和手段。辽契丹国疆域辽阔,头下军州林立,属国众多,辽契丹王朝历代皇帝延续太祖惯例,巡狩天下,赏赐“巡贴”,给予财政补贴,巩固朝廷的威权。这一研究成果,是裴元博先生对契丹钱币谜团的重大突破和中国泉界的贡献。
耶律阿保机的夫人述律平是回鹘族人,文武双全,是耶律阿保机的重要帮手,在大辽契丹王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公元907年,燔柴告天,号天皇帝和地皇后。严格来说,公元907年是契丹国立国之年。有人强调916年立国,因为这一年有了年号“神册“。这个说法谬误。中国历史上有年号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难道之前的秦始皇,汉高祖,都不是立国吗?
裴元博不单单是探索辽代契丹王朝文字的破解释读。对于辽代历史,辽代宗教和民俗,都有广泛的涉猎和研究。所以,裴元博先生的契丹文字的破解,才融会贯通,考证翔实准确。这恰恰证明,破解契丹文字必须与研究契丹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相辅相成。裴元博先生就是这样的学者。所以,必须确立“契丹学”这样的专门学科,必须将契丹历史研究和契丹文字破译结合起来进行,才是全面的也才能有全面进展。
十四、捺钵行图(音译“夺王山”)
(2020-08-21)
裴元博先生新译并考证的辽代契丹国的绘画《捺钵行图》澄清了从辽开始的“四季捺钵”的真正缘起和目的。“四季捺钵“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子巡狩”的延续和形式的变换。南宋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和元代脱脱编撰的《辽史》,有关四季捺钵的记述都是表面化了。实际上,“四季捺钵”这一统治模式,是草原王朝独有的治国模式。从女真人的金朝到元朝甚至后来的北元蒙古满清女真,都有相同或相近或类似的政权治理体系。其实,清朝皇帝的多次“下江南”也是这一思路的翻版。裴元博先生对辽代契丹王朝的“四季捺钵”的研究成果,不但对辽史的解读意义重大,而且对探索研究后世的草原民族政权的统治管理,也提供了新的启示。这是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很有意义。
根据裴元博先生的考证,我们明白了,辽代契丹王朝的“四季捺钵“,即是“天子巡狩”。巡,是治理政务,狩是笼络臣属。草原地域辽阔,民族部落众多,创造出这样有效适宜的统治形式,是契丹王朝的聪明智慧。例如“一国两制”的有效实施,更是伟大的创举。伴随着“四季捺钵”,“巡贴”钱,是皇帝巡狩过程中的财政补贴和赏赐。裴元博先生的新考证成果和观点,对我们是重要的启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和收藏家,有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十五、秋狩射鹿图(音译“幼遣徙帐”)
(2020-08-23)
裴元博先生的最新翻译考证的《秋狩射鹿图》十分精美。裴先生的译解考释把绘画作品的历史阐述的清清楚楚。辽史及契丹国志的记述,还是真实可信的。契丹皇帝的“四季捺钵”制度,是辽契丹国的政权治理模式。国祚219年,说明契丹王朝的这种制度是合乎国情并行之有效的。后来的草原民族政权,根据各自的情况,基本参照延续了这种理念和形式。
契丹王朝的“四季捺钵”主要内容是春秋两季“春水秋山”的活动。巡视属地,君臣聚会。在议论国事的同时,通过春射鹅雁秋猎虎鹿,来笼络人心,密切关系。裴元博先生的多篇博文中,明确考证出,契丹王朝的春捺钵鸭儿濼,在今松原的查干湖一带,秋捺钵永州伏虎林即今翁牛特旗的白音塔拉苏木附近。同样,契丹民族的起源地,青牛白马木叶山,也在当时的永州境内,这就是翁牛特旗西拉木伦河畔海拉苏镇。奇异的是五千多年前的红山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华第一龙也出土附近的赛沁塔拉营子。所以,这片契丹民族发祥地是更加神奇并充满魅力。
裴元博先生的考释文章,不是干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再现。读来兴趣盎然,引人入胜,有血有肉,脑洞大开。很多朋友说,非常喜欢读裴元博先生的博客文章。
十六、出行图(音译“俄离福”)
(2020-08-27)
裴元博先生不辞辛劳,终日伏案,这是译出的辽代契丹社会生活组画中的第十六幅。绘画原译音“俄离福”,译成汉意是“出行图”。
裴元博先生认为,画中出行的牛车,是一辆高等级的“公务车”。从各地出土的辽代墓葬和棺椁上的图画,特别是一些佛塔遗址发现的绘画,都可以见到辽代契丹国的马车,牛车,是贵族本人和家眷的重要交通工具。一方面,说明辽代契丹国的等级制度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也说明辽代契丹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已经通达。
这证明了,辽代契丹国,从纯粹的游牧民族,顺利地过渡到,农牧业混合型社会,进而形成了文明强盛的草原帝国。
人类社会进化,发明车轮是一个重要标志,这是古巴比伦文明最先完成。那么,进而制造出适应社会活动的各种车辆,更是重大的文明进步。契丹民族在最快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完成了文化融合,技术进步,文明提升,这是契丹王朝迅速崛起的强势过程。也是契丹民族英雄耶律阿保机的伟大功绩。
实际上,辽代契丹国从马背到乘车,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历史上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还有舟船及航海技术。公元978年之前,辽代契丹国与远在江浙的吴越国一直互相往来。靠的是成熟的航海技术和规模化大船。辽史和契丹国志,均有记载。
当年,裴元博先生还带领学生参加浙江博物馆的东南佛国展览,带去了契丹国与吴越国交往的文物,其中,有吴越国送与辽的阿育王塔,辽赠与吴越使臣的通行腰牌,还有陀螺尼经毯等等。
裴元博先生考证此绘画,是契丹王朝派车辆到驿站或驿馆接送使节的公务用牛车。从辽代已发现的诸多种车型看,这一款式车,应该是公务车辆。只是不能肯定就是接待“宋使”,有没有可能是“吴越国使者”呢?我们可以按着裴元博先生的思路去展开更广泛的考证。
十七、归来图(音译“承者宫”)
(2020-08-28)
这是裴元博先生翻译考证的契丹国社会活动20幅组图中的第十七幅。此幅《归来图》与前译的第十六幅《出行图》,是前后呼应,上下接续的一个故事的叙述描绘。可以说是最早的连环画。
裴元博先生对契丹公务牛车的“出迎”和“迎归”两幅绘画,考证的细致翔实。以物证史,把《澶渊之盟》之前的宋辽关系以及交往,有了形象的写照。契丹王朝建立于公元907年。大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辽代契丹国比北宋建国早53年。
宋辽双方争端的根源,是为了“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这个事,要追溯的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如约割让给契丹国。此时,还没有北宋呢。直到22年后的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才建立了宋朝。
草原民族的契丹帝国势力扩展到长城里边来了,宋朝没有了屏障,深感危机。决定从辽契丹国手中,拿回“燕云十六州”。从此,战争不断,北宋一直处于劣势。战争对宋辽双方都是巨大的消耗。意识到这一点,这才有了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双方罢战言和,有了100多年的和平共处时期。在此基础上,辽代契丹国和北宋王朝,都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是历史上草原民族政权和中原汉民族王朝,边境稳定,榷市互利,文化提升,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
这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是值得研究和考察的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状况的破坏,应该反省和思考。起因是中原王朝,即北宋支持和勾结辽契丹国所属的生女真部落造反,协议灭辽后,女真人的金朝答应把“燕云十六州”归还北宋。没想到公元1125年宋金联手灭掉辽契丹国后的1127年,转身就发动《靖康之变》掠走徽钦二帝,灭了北宋。偷鸡不成,反遭灭国。
后来的南宋政权,也是毁于这个背信弃义,投机取巧的套路。南宋政权勾结并支持蒙古人夹击已经相安共处一百多年的金朝,轻信蒙古人许诺:灭金之后,恢复其北宋土地。阴谋与天真,又断送了南宋那点江山。阴谋与天真,北宋和南宋,一模一样。
十八、远行图(音译“万祥王”)
(2020-08-31)
这是裴元博先生译考的契丹社会组图的第十八幅。裴元博先生已经翻译出画首的三个契丹小字,是《远行图》,而且,还标注出三个契丹小字的“读音”,可见其学识之深厚,学风之严谨。
草原民族政权的皇亲贵胄,掌权后的享受和排场也是依草原地理和民族习俗的。骑马辛苦,坐轿不便。最适宜的车辆就创造出来了。契丹王朝时期的车型很是先进。巴林左旗博物馆展示多幅墓中墙上取下的白灰壁画,画幅很大。其中一幅,画的是一辆人力车,与民国时期的黄包车,极为相似,如果不是博物馆标明出土地点,一定有人说假。此画在日本展览时,引起热议。
契丹王朝虽然修皇城宫殿,只是重大节庆和国事活动才使用。平时更喜欢众多车辆围起来的帐篷中起居处理政务。这在北宋使节欧阳修等人的“使虏记”中,有详细的记述。裴元博先生考证中说到《澶渊之盟》谈判过程中,北宋代表曹利用与萧太后韩德让会面交谈,就是在驼车,应该说属于今天的房车一类了。
裴元博先生文中对几种驼车的详解细述,再参照这幅绘画,完全可以复制出契丹国的功能齐全舒适的驼车来。摆在博物馆和旅游景区,更有直观的效果。
十九、行歇图(音译“文守时”)
(2020-09-01)
裴元博先生翻译考证的这幅《行歇图》与前一幅的《远行图》,应该是前后接续的契丹皇帝出行行程的记叙画本。这点,从两幅《远行图》的华贵驼车及随从人物等等,即可辨别推想。读了裴元博先生的考证文章,对契丹王朝皇帝贵族的出行形式,仪轨,车驾,习俗等等,都有窥视了解。
前一幅描写远行,这幅描写歇息。长途远行,途中歇息,这是草原民族的实际环境使然。凡出行,酒水饮食,停歇用品,都是必备妥当的。联想到四季捺钵,跋涉茫茫,歇息,进食,这些情景,在契丹墓葬壁画,遗址发现,都多有描述。有的还表现帐中设宴,歌舞等。
裴元博先生的这幅《行歇图》,使人想起了五代契丹人胡瓌的《卓歇图》。此画现藏于故宫。胡瓌逝于公元908年,生活在五代后唐的涿州,一生与契丹国无涉。可以断定《卓歇图》不是胡瓌作品。画中人物风貌,也不是契丹王朝,明显是女真人的金朝。应是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汉人画家假托胡瓌画的。当时,不能直接画女真人的金朝,只能以契丹人来影射表现而已。就如同唐朝诗人写本朝的事,都假托汉朝以避嫌。杜甫的《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汉家山东二百州”,就是借汉朝喻唐朝了。
同样,南宋诗人姜夔写“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也是借契丹来写北边的敌国女真人的金朝。因为他是江西人,生于公元1154年,此时,契丹国已经灭亡三十年了,他写的不可能是契丹朝,只能是北方的金国的女真民族了。
二十、宴功臣图(音译“幼事检”)
(2020-09-03)
两盒二十幅《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是大辽契丹王朝“统和盛世“的全景展示。从民间农牧耕织,到生产交流,从国家治理到军事强势,契丹王朝的文治武功,完整真实地展现出来。
今天裴元博先生考释的第二十幅《宴功臣图》是这套契丹组画的完美结尾和收官之作。裴元博先生历时两月,翻译画作的全部契丹文字,考证画作展现的全部内容。这是“契丹学”领域喜人的成果,也是“契丹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可能不尽完善,但裴元博先生这一步迈得扎实有力,是多年来沉闷的契丹文字和契丹史学的研究的突破。
裴元博先生是迄今系列译解考证契丹组画的首位学者。仅仅两个月时间,裴元博先生又是沉疴重病中,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如此规模的学术成就,令学人赞佩,令学界敬重。
裴元博先生考证认为,这套组画描绘的是辽宋史上,最重要的《雍煕北伐》前后时期。此时,辽代契丹国已经走过八十个年头,兵强马壮。北宋立国仅二十六年,政权并未稳定,匆匆北伐,时机不合。况且,北宋王朝是篡夺政权,并不是打下的江山。兵将大多是归顺的,忌惮猜疑,哪里是契丹王朝的对手?实际上,从“雍煕北伐”之后,北宋朝廷畏辽如虎,彻底放
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一直到公元1005年,辽宋又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才真正实现百年和平相处,各自都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创造了中华大地上南北民族的辉煌文明。
裴元博先生对辽史的剖析边际扩展开来,对辽史的研究方法动态起来,把破译契丹文字与解读辽史结合起来。这是对辽代契丹王朝深入认识的行之有效的正确路径。
相信,裴元博先生这二十幅契丹社会组图的研究成果,将是今后“契丹学”研究的启示样本和启发资料。感谢裴元博先生。
泉痴山人2020.9.3日下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