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裴元博先生的一系列考证论述,如造纸,活字印刷术,西瓜和棉花的种植,等等,对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重大的贡献。历史会证明,裴元博先生功不可没。
本幅画的契丹小字跋記中,6,7,8,9,四个字漏译了。应该是“配享椁棺,旄尾,紫红袍服,排场光彩”重新安葬神速姑。
有关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之妹萨满教祭司神速姑等人被处死的迷案,裴元博先生有多篇著述。事过八十年,有后世皇帝重新追谥安葬,这也是历朝历代常事。联系到2003年吐尔基山辽墓发掘报告,人们就明白了。裴元博先生在该墓发掘后不久,就曾考证墓中高贵的女主,是神速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了裴元博先生的判断。
至于神速姑等人的处死原因,裴元博先生在考证《八十七圣仙像》文中,已经阐述的清清楚楚了。这当然是耶律阿保机确立摩尼教为辽代契丹国的国教斗争的结局。
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八、染整图(音译“近少务”)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 [转载]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本文这幅《染整图》,色彩靓丽,五彩斑斓,人物端庄美艳,颇具唐五代宫廷仕女图风范。全图八个人物,共分五组:起首一坐在圆木几上穿着艳丽服饰高髻妇人(不是院使夫人就是匠头。)和一玩狗小儿(她儿子)应是一组,边带孩子边监工(见图3、);挨着第一组母子,着土黄色衣裙围条蓝围巾,正在纺车前细心分纱的女子,显然是第二组,分纱。她用来分纱的纺车是四锭的,比300年后黄道婆的分纱纺车似乎还先进(见图4、);第三组是位于分画中心下方,双手拿着两柄挠扒的红裙女子。她正用挠扒搅动着在沸水里浆煮着的布料,她的任务应是,染煮(见图5、);中上方一正在投洗盆中布料的健硕妇人和她身后正向晾杆上搭晾洗过布料的着土色衣裙的小丫鬟,她俩的工序是洗晾(见图5、);第五组即最后一组是在条案前测量布幅的蓝色长裙的妇人,与一个手拿熨斗着肉色长衫腰系红丝绦的小丫鬟正在忙碌着最后工序:整理(见图6、)。
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惟有染煮之声可闻。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小儿与狗,回头的晾衣女,生活气息浓烈有趣。染整女工形象丰颊硕体,服饰艳丽。线条匀细,转折不大,富有弹性。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契丹初期仍以盛唐仕女为美的人物画风格。这幅画虽系社会风俗画,但经艺术升华,已成为不逊于《唐宫仕女图》一类的艺术品。画中出现的三位身披绶带的女人就是艺术化的人物。
辽契丹的印染业也和中原印染业一样兴旺发达,使用天然颜料可印染的花色已达数百种,绫罗绸缎,绢布纱麻,几乎无所不印,无所不染。各种新颖的印染技木,蓝染、夹缬、扎染、蜡染不断推陈出新,使契丹纺织品的声誉日渐隆兴,乃至欧洲、西亚、中亚只知中国丝绸是契丹造而不知赵宋为何处。2007年4月29日-11月11日,在瑞士展出的一次辽代纺织精品展竟震撼了整个欧洲。展出的千年前17件丝织品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其绚丽的色彩、细致的纹络和精美的刺绣令世人惊讶不已。一件深红色的丝绸上衣的最外层是一层丝织细纱,上面绣着美丽的花朵和生动的飞鸟图案。还有一条深蓝色的裙子,上面绣有龙图。人们由衷地赞叹契丹人的聪慧与创造力。
这幅“染整图”首尾共题写有25个契丹小字,其中“画名”3个字;“跋语”14个字;“纪年款”8个字。经汉译,译文为:“画名”,“染整图”(音译“近少务”。)(见图1、2、3、);“跋语”,“奉、刻、复、传、享、郭、旄,绯,彩,女,弟,午,卒,饮。”(见图6、7、);“纪年款”,“甲午年(统和十二年,994年)六月十一日”(见图6、7、)。“跋语”的白话文意思为“奉(天赞皇帝)之命刻石恢复(神速姑)本应享有的一切待遇。堂堂的天皇帝之妹那天午时竟被灌水银致死。”因事关皇家隐秘,故“跋语”语焉不详,隐晦艰涩。一句话,为神速姑萨满教融入契丹国教日月神教叫好。
“跋语”内容虽和画无甚关系,但它透露的景圣二帝要把国教日月神教改造成以日月教为核心,混儒释道、萨满、摩尼、袄教为一体宗数的思想和行为,为了解契丹国教日月神教为什么能成为世俗宗教,传承数百年找到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