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盒
活字印刷术全图
活字印刷术之一
活字印刷术之二
活字印刷术之三
造纸
学堂
棉花(弹花,纺线,织布)
西瓜
印染
春耕
最近,发现两盒辽代社会风俗画。每盒十幅,两盒共二十幅。画为纸画,背面是绢托裱。这是辽代契丹书画的典型特征。除了辽代,唐宋以后至今,均未见有这种装裱工艺。
这两个画盒,分别画着龙和凤。龙盒是二龙戏珠,中间的珠子是火焰珠,明显是摩尼教的画法。这符合辽代的国教。
这两盒里的二十幅画,非常精彩。每幅画都是67厘米宽,但长度不等,从158厘米到189厘米都有,可能与画的内容有关系。
二十幅画基本是一个格式。画面从右向左。画右边起手是画题,然后是画的内容,接下来是尾跋,最末的结尾是年月日的落款。请注意,这个书画格式只是从辽代契丹画开始。同时期的北宋及唐以前的绘画,并不是这样。应该是从辽代始,接着是女真人的金朝,再接着是蒙古人的元朝,开启了绘画上的“题,画,跋,画者并年款”的习惯。有的横幅卷画,还有画首题引。这应该是辽代契丹文化以及后来接续的金元甚至满族等草原民族的创造和贡献,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成果。
从二十幅画作内容,可以分这样几类。一是文化类,二是百工类,三是农事类,四是运动类,五是贸易类,六是宴乐类,七是出行类。等等吧,不一而足,丰富多彩而细腻真实又生动。既展示了辽代契丹王朝的史实,又揭秘了辽代朝野的活动民俗。弥补了辽史的缺失和遗漏。其中,有栽种棉花和西瓜的绘画。这完全颠覆了一些历史认知。北宋时,是没有棉花和西瓜的。这两幅绘画太重要了。
别急,还有惊天的发现——活字印刷术。
其中一幅绘画内容是辽代契丹人雕刻,烧制泥活字,并印刷书籍,同时装订成册,一气呵成,连续工艺流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实准确,一目了然。特别是此幅活字印刷图,末尾是年月日的落款呀。清晰地契丹小字:“开泰五年丙辰十月五日题“。开泰五年是公元1016年。这太伟大了吧?这真正是中华民族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铁证。
什么南韩,什么德国,都是应用和改进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而已。
这一发现,也纠正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那句话:“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缪传北宋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真是个大误会。
请注意,此画绘于1016年,毕昇是庆历年间试验活版。那已经是这幅画25年之后的事了。
所以说,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又为活版“这四个字,一直以来,被误读误解了。
“又“,是说毕昇学了辽代的活字印刷技术,在从事他的雕刻印版工作的同时,又开始了“活版“的试验。这样解读沈括《梦溪笔谈》的“又“字,就回归了沈括《梦溪笔谈》的准确本意和历史的真实了。
毕昇本身就是雕刻印版印刷的工匠,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到过辽南京即析津府,看到并学习了辽朝南京地区的活字印刷术,回到北宋仿制试验,不过没有成功,也就不能推行了。实际上,毕昇是庆历后的第三年就去世了,试验很短时间,当然也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为什么,北宋时期,从没有活字印刷只言片语的记载,更没有一册用活字印刷的书籍出现。
这两盒20幅辽代绘画,价值极大,堪称国宝。应该做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最近,契丹史和契丹文字学者裴元博先生对这20幅辽画,大为赞赏。并将进行全面的文字翻译和绘画内容的考证论述。相信,裴元博先生的契丹文字释读译解和绘画研究,一定有重大的发现和突破。让我们祝福裴元博先生并期待他的考证研究成果。
我多年前就提出过,应该把辽代历史和契丹文字研究独立出来。单独设立《契丹学》。这么多辽代契丹王朝的资料面世,契丹王朝不再神秘,契丹文字不再是死文字。应该集合所有的研究人员,集中所有的研究资源,开展《契丹学》的全方位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