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永
![[转载]永寿石—辽代重熙年间契丹文刻石译考 [转载]永寿石—辽代重熙年间契丹文刻石译考](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该刻石为一大长方形巨石宽约1﹒2米左右,长约2米上下,厚约30余厘米。座落在一约80厘米见方,高约1米的方形石台上。(见图1、2、)巨石顶部外侧面上錾刻了七行共30个契丹小字刻文。经审慎汉译,右行起,译文如下:
千秋万岁,
光御路上。
贵在补益,
户屋常修。
大辽重熙拾壹年寿诞
白话文意思,大致为:“(恭祝皇帝)万寿无疆,光明普照天下。(国家发展)贵在岁有收入,(家国安全)应把安全设施经常谁护。(臣民)进献于,大辽国重熙十一年(皇帝)寿诞(之日)”。
从译文可知这块刻石,是当地民众在辽兴宗26岁寿诞之年(重熙十一年)进献给辽兴宗的一块祝寿石。因兴宗生辰为国家“永寿节”。故这块祝寿石的正式名称应为“永寿石”。重熙十一年在辽宋历史上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辽宋两国间发生了“重熙增币”事件,两国关系陡然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多亏了两国爱好和平的大臣从中斡旋,一场战争才消弥于无形,重新唤回了和平的蓝天。
重熙增币又叫庆历增币,是辽兴宗重熙年间(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借北宋内外交困,迫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以后,一方面是自己地位的不稳固,主要由于辽朝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纷争,直至迎回法天太后,兴宗的地位仍不时受到威吓;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宋朝方面,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蠭起。外部方面,自李元昊称帝,宋与西夏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争,屡战屡败,辽又迫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备,有警无忧。宋方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辽、夏之间爆发了战争,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也愿息兵,仍旧向辽朝称臣进贡。
这方刻石应与“重熙增币”有关,是辽主战派借为兴宗贺寿,委婉表达对宋战争理由“贵在补益”(可额外增加国家收入),“户屋常修”(通过实战练兵,使国家安全长治久安)的刻石。时间大约在重熙十一年(1042年)二月二十三日(还兴宗生日)前后。是见证“重熙增币”的珍贵历史文物。当地政府应把此刻石永久收藏或开辟为旅游景点,让这千年刻石永远为人们讲述那逝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