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现了一尊红山玉雕《女娲伏羲像》。河磨黄玉,鸡骨白沁色,工痕清晰,包浆厚重,女娲和伏羲的面部特别是眼睛,区别明显,刻工细致,等等。是一眼开门的老,真品无疑,珍品无疑。详细的询问之后,对信息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这尊红山玉雕《女娲伏羲像》,一定会引起史学界和收藏界的争议。一些古籍古史的以讹传讹,会逐渐得到纠正。应该说,这是正常的,也是大好事。近年来,考古出土了多批量的汉简和帛书,都是失传的珍贵古籍和史记资料。都是改写历史,纠正历史,补充历史的重大发现。
我认为,这尊红山《女娲伏羲像》面世,其意义绝不亚于那些汉简的震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存偏见的研究的展开,更多实物的出现,女娲伏羲所演绎的中华五千多年的辉煌文明史,一定更清晰,更翔实的展现在世界面前。
多年来,对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务虚的口号多,扎实的探索少,深入的研究根本是缺乏。今天,发现了这尊红山玉雕像。我更加坚信,中华文明是从草原产生,由北向南,对多个文化源,有重大影响的。甚至扩展,交流到伊朗的埃兰文明,进而影响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我一直坚持认为,所谓的拍卖6720万美元的“葛诺母狮”就是红山文化中的“红山虎人”,这是有确切的文物实物支撑的观点。这些留待以后再谈。
女娲和伏羲是中华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伏羲创制文字,发明工具,教化民智。从商周一直传颂不断。所有的传说和记述核心的内容,都是伏羲与女娲,是两兄妹,婚配后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万物。这方面,在史记,山海经,竹书纪年等等靠谱的典籍中,有着大同小异的描述。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女娲,是母系社会的首领,伏羲是父系社会的首领。女娲和伏羲的传说,实际是中华的远古先民,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这一漫长的渐进过程的记述和传说,并且美化也神化了这个进化过程的种种变化和进步。
传说中的人首,是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两个社会的首领的代表形象。
传说中的蛇身,是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两个社会的交织的转换演示。
这个交织演变及过渡交替的过程,是渐进的可能经过了一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完成的。所以,才形象地用蛇的互相扭曲,互相缠斗来形象的演示,记载了这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中间,这个艰难而又必然的这个人类发展历史阶段。兄妹的男女人首对视,兄妹的两个蛇身紧紧缠绕,正是真实和平演变的形象的说明。以致后世子孙不断地补充完善远古始祖的创世形象,如在发式和服饰方面的添加,甚至还让女娲伏羲二人的手也别空着闲着,分别举起了圆规和矩尺。即昭示天圆地方,又让人世间遵循规矩方圆。
为什么要把女娲和伏羲描绘成兄妹?这正是父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中,生长并成长起来并逐渐强势起来,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女首领权力的真实状态。一个部落,一个社会群体,男人与女人,当然是兄妹的形象描写,最贴切了。
那么,女娲伏羲是什么时期的故事呢?长期以来,中国的古代史和民间志异书籍,都语焉不详。矛盾点很多。三皇五帝,共工颛顼,太昊少昊等等,记载不清。从发现的这尊女娲伏羲上身相拥,蛇尾交合的红山文化的玉雕《女娲伏羲像》来分析,女娲伏羲应是处于红山文化的中晚期,即距今约4500年到5000年左右,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完成的阶段。城邦国家的雏形已经建立时期。准确地的说,是在青铜社会出现之前吧。这点,通过对玉器雕件的观察鉴定是可以确定的。
这尊《女娲伏羲像》的发现,可以确定女娲伏羲,就是新石器时期的红山人。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居住的西辽河的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考古证实,西辽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祖母河,是这华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过去一些古籍推测伏羲是甘肃的成纪即今天的天水人。现在红山玉雕《女娲伏羲像》的发现,此事也无需再争论了。
当然,围绕着这尊玉雕像,还有很多很多课题要展开。相信,这些探求研究,对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有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会有推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