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美国的著名杂志《经济展望》曾经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不管说的是否准确,但这本杂志,肯定是中国豆腐的粉丝了。
那么,中国的豆腐,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普遍的说法是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刘安在炼丹实验中,偶然发现的。这个议论不太可靠。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个有野心,不安分的人,后来被杀头灭国了。他曾组织门客撰写了《淮南子》。此书在历史上很有影响。但查遍《淮南子》,也不曾有半点关于豆腐的叙述。所以,又有了晋代说,唐代说,五代说。这些也都是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坚持唐代说的,以日本学者最为起劲,他们认为是唐鉴真和尚把豆腐工艺带到了日本。目前,可信的记载,应是五代人陶谷写的《清异录》中《官志门》记述“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后来到北宋,豆腐的记载就比较多了。说明,此时,豆腐是民众的普通食品了。当然,制作豆腐的技术成熟,品种口味都有了提高。
可以这样总结。豆腐,在汉代已经出现,但工艺和口感都是初始摸索,从晋到唐,是一个逐渐完善的时期,以致后来到了五代,辽宋,就已经是普及的大众食品了。今天,展示的辽代契丹人制作豆腐的画卷,就足以证明这点。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差别较大。传统口味有别,在豆腐的工艺上也有不同。分为北方豆腐和南方豆腐。主要是北方凝固剂用盐卤,南方用石膏。做出来的豆腐,北方的水分少,要老一些;南方的水分多,要嫩一些。
辽代在公元907年立国,比北宋早了53年。辽契丹国,地处北地,气候苦寒,无霜期短,瓜果蔬菜不足。豆腐,就成了契丹国人的重要餐菜,满足营养需要了。当时,包括高丽国,西夏国,回鹘等西域诸国,都是辽契丹的附属国。丝绸之路也在辽契丹境内,与西亚中亚的交流贸易,主要是在契丹主导下进行。所以,至今,世界各国称呼中国为“契丹"。就是china一词,也是契丹的转音。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朝鲜,西亚乃至更远,中国文化,中国科技,也包括豆腐的制作工艺,随着丝绸之路的商贸,就传播开去,在当地落地生根了。那么,北宋的陆路丝绸之路被契丹国(包括属国西夏)控制,就只好向南和西南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和经由缅甸的“大西南丝绸之路”。这也是北宋王朝,被逼出来的历史贡献了。
辽契丹国的渤海人,汉人,奚人,都是契丹国的工匠劳作群体。他们的文明,技术,衣食住行的一切,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契丹民族的草原习俗。促使契丹民族由原始的游牧形态向农耕文明迈进。豆腐,这一不起眼的食品,就是实实在在的例证。
这幅制作豆腐的画卷,非常有趣。从浸泡豆子,磨豆浆,过滤豆腐渣,煮豆浆,加卤水,舀豆浆入包,凝固成形,最后还有品尝检验吧,每一步骤都清晰而易懂,每一程序都准确而形象。特别是有一个图,展示有一人抱一块石头压在豆腐包上。豆腐包上压石头,是做豆腐干的基本程序。说明契丹国人,已经能制作多种豆腐制品了。
仔细观察,契丹国人的豆腐制作工艺,所用工具,与今天无异。在中国北方的东北内蒙华北等地,制作北方豆腐,依然如画卷中的方法和程序。千百年来,基本未变。这也是中国工匠的技艺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