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衣,就是纺织业。契丹人的纺织业是很有成就的行业。由于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动荡,许多汉人士子,汉人工匠纷纷流入辽地,躲避战乱。给契丹民族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业,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辽在公元907年以前,就有了初步的纺织业了。在公元八世纪的中晚期,契丹人就已经在种植桑麻,养殖桑蚕,发展纺织了。《辽史.食货志》载:仲父述澜为于越,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立国后,耶律阿保机对流入,归顺,俘虏的汉人工匠重视使用,致使“中国所为,虏中具备”。而且技术逐渐提高,纺织印染刺绣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辽契丹的桑麻养蚕主要集中在南京,中京。东京和灵,锦,显。霸等州,宋江少虞说:地生桑麻贝锦,州民无田租,但供蚕丝,名曰太后丝蚕户。当然,北地寒冷,契丹人在养蚕种桑方面,还摸索了相适宜的经验和技术。
辽契丹王朝在机构设置,官员督管,税负征收也相当完善。当时的南京,是辽代的手工业的中心。官营及民营的纺织业尤为发达。在唐,五代,北宋的工艺的基础上,也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产品。各色的绫罗绸缎,锦绢纱绮,缂丝绒圈织物等近百个类别品种,有的是朝廷御用礼品,而且是与北宋,高丽,西夏,回鹘的民间贸易的重要物品。近些年许多出土的实物,也印证了辽代的丝,织,染,绣等等的高超水平。辽代的精美刺绣,使辽丝织品锦上添花。
今年五月份,在北京格林文化中心有一个辽契丹刺绣精品展,同时还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关注。
这幅《辽人纺织染绣图》,描绘了辽代契丹人,从纺线开始经过织布,染线,刺绣等程序,到完成一幅精美的刺绣画的全过程。清晰地再现了辽代绣娘工匠的劳作过程。特别珍贵的是,画卷展示了当时的纺车,织机,染缸,绣床等工具和设备。这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有着极大意义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