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套《黄帝玉经》。全套共八册。书的末页的左下角印有“重熙五年六月”。此书,本人查了一些资料,均未发现有藏。也询问了一些朋友,答曰,未曾见过此书,也不知有此玉经。可能,寻查范围有限,故属寡闻。
粗略读过《黄帝玉经》,判断应是道教的重要经文秘籍。
我们常说佛道儒。道,指的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普遍的研究认为,道教起源于黄帝。从老子,庄子,鬼谷子等等的道家学说和理论,一直到东汉的汉顺帝时期的张道陵天师,才正式创立和完善了道教。后人奉张道陵为天师,故而称道教为“天师道”。当然,随着教义的发展和演变,早期的天师道,逐渐分化了。演变和衍生了许多派别。但不管如何分化,道教都是敬奉老子为教祖。都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奉玉皇大帝为最高的神。《八十七神仙卷》,还有山西永乐宫壁画等,都是道教思想,神仙具象的经典之作。
道教,最早起源于黄帝。那么,托黄帝之名,创立道教的经书典籍,就十分合理,也极有权威。这套《黄帝玉经》应该就是这样的托名附意的秘籍。要知道,契丹人形成和活动的地区,即辽东地区,本身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道教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以及《诗纪外集》中都记载,汉时辽东仙人丁令威乘鹤飞天的逸事。延续到辽代,道教的兴盛是有基础和渊源的。当然,到了元末明初,辽宁彰武的张三丰就在医巫闾山修炼,后来创立了“全真教派”。
查“重熙五年”,应是公元1036年,是辽兴宗耶律宗真执政第六年。对应的是北宋仁宗赵祯的景佑三年。这里要着重说一下“澶渊之盟”。辽宋两国于公元1006年,订立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长达25年的战争。互换誓书,兄弟相称。每年,宋向辽输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虽有些窝囊。但,却换来了辽宋双方友好情谊维持了118年。正因为有了100多年的和平日子。辽宋各自的发展都创造了各自的辉煌。辽代的契丹人,接受汉文化,融合汉文明的步伐大大加快。在广大辽地,佛教,道教,儒学的蓬勃兴盛起来。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建筑,文物,古籍,绘画,器物.............都展现了辉煌的契丹文明。这套八册的《黄帝玉经》,就是佐证。
《黄帝玉经》的发现,非同一般。对中国的道教发展史的探索和研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尚不能断定是“唯一”,是“孤本”。但,仅从是辽代契丹人印刷传播的这方面来讲,就有特殊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